美食文化雜談

2002-10-29 19:21 pm
發表者:原MSN社群發表文章 RE: 美食文化雜談 (chungtaoh)

Ann阿計,
 
哇, 小弟在睡覺的時候, 竟然出現這麼多精采的留言.
 
我想妳說的口味習慣, 和我說的食物垃圾化其實是一件事不同說法而已. 如果一份小吃或零食越來越鹹越甜越油, 其實也就是為了討好日漸失去敏感味蕾的消費者. 讓一個本來可以是營養的東西變成垃圾, 最後當然是惡性循環, 大眾往"重鹹"方向奔去, 各種食品公司高舉大旗在前面引領.
 
這兩天在巴黎超市買東西, 忽然心血來潮把標榜中式的即時湯(鋁箔包裝或是濃縮粉)拿起來看, 成分表裡竟然有味精 ! 再拿起西式的湯包看, 裡面卻是蔬菜牛肉等天然濃縮調味. 可見味精的味道已經成為中國菜的代表味道了. 中國菜的精神在國外(至少在巴黎)也已經被味精攻陷了. (其實不只, 這些速食湯包都是Maggie一類的跨國公司在製造的)
 
從營養和有機食品的角度切入, 確實可以讓一些人覺醒, 但是我以為最重要的還是必須從下一代的味覺教育做起, 拒絕味精糖精等人工甘味是一個起步.
 
我對味精有著基本教義派的痛惡, 認為那是中菜 -- 包括台灣小吃 -- 的致命殺手. 如果我們這一代, 我們這一群自認對美食有熱忱的人都無法覺醒的話, 那只會越來越嚴重了.
 
另外, W.N.Huang 提到鹽酥雞等小吃以"美食"名之, 我很不以為然(不是Huang的錯, 因為一般社會都是如此使用的). "美食"兩字在台灣已經被濫用到一個沒有意義的程度了. 在法文裡, gourmand 和 gourmet 市代表兩個不同層次的人, 而gastromonie 也不是一般小餐館感隨便亂用的字.
不過, 關於飲食文化裡的詞彙使用, 那是另外的事了. 
 
Chungtao


2002-10-29 14:51 pm
發表者:原MSN社群發表文章 RE: 美食文化雜談 (Ann)

Dear Yu-Sen
 
我記得在92至年左右
那時英國正開始興起Organic Food的風潮
英國的食品市場更是典型的操縱在大型超市及媒體的手裏
(如今全球的幾個暢銷食譜作家都是英國媒體尤其是BBC一手捧紅的 - DELIA SMITH, FLOYD (我最愛此老頭了, 尤其欣賞他作菜時必要來杯紅酒的作風), MICHAEL ROUX兄弟, KEN HOM, JAMES OLIVER ....)
英國人的口味糟是不用我再細述了
可是厲害的是
商家跟媒體跟市場調查公司做了精準的預測
把Organic Food當成商機在處理
聯手大炒Organic Food專題
電視雜誌商店一起來
你會看到今天一個新文專輯在探討Organic Food的營養價值及味道及培養方式
下一個節目就出現Delia Smith告訴你做這道法式紅酒燒雞最好使用freerange的雞才有味
雜誌上馬上就出現英國那幾個農場以自然方式放養的雞
比較過後味道及價錢各如何
最後
當你走進超市時
不消說
那標價比一般雞貴上一倍的Freerange的雞
已在最前排最醒目的位置招喚你
並且附上精美小冊
 
厲害而完整的行銷藝術
 
現在到了英美
每個人都以我是在Organic Food Supermarket買的東西自豪
而沒逛過Farmer's Market的人
可是被視為有些落伍的
 
水可乘舟亦可覆舟
 
端看你如何處理
 
Ann
 
 
 


2002-10-29 13:55 pm
發表者:原MSN社群發表文章 RE: 美食文化雜談 (Yu-Sen)

To:Ann
因為最近特別憂心台灣媒體的發展
你的留言更讓我感慨更深
我們的視聽環境和味覺環境正一起一路地往"重鹹"奔去
媒體和食品業者都一味喊冤
把責任推給大眾
認為是大眾喜好不得不然
想到我們的下一代每天與這些垃圾為伍
不要讓垃圾食物和垃圾節目把我們全都淹沒了
唯一的可能大概只能靠更多人的覺醒了
 
 


2002-10-29 10:28 am
發表者:原MSN社群發表文章 RE: 美食文化雜談 (niobecat)

很少吃零食、外食的貓頭&家人
 
一直很習慣清淡飲食
 
這樣的結果是外食的時候味精過敏
 
以及幾乎絕大部分的食物都太甜太鹹
 
 
 
當大家被鹽多糖多的食物破壞味覺之後
 
如何能欣賞食材本身的滋味呢?
 
 
 
 
 
不喝珠奶又做不出優酪ㄉ貓頭
敬稟


2002-10-29 09:32 am
發表者:原MSN社群發表文章 RE: 美食文化雜談 (Ann)

轉載自康健雜誌
 
你家該用哪種鹽?

                                                    作者:張曉卉

    中國文字裡用「貌似無鹽」來形容女子姿色平庸。「無鹽就無味」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但事實上,鹽雖看似不起眼,卻可使食物變換無窮風味,是開門七件事不可或缺的要角。

    在物質維艱時代,老一輩都主張「鹹才下飯」,一塊醬瓜配一碗飯。而現在生活富裕,低鹽、口味清淡的飲食反而是醫療與營養界大力提倡的原則。

    因為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證明,高血壓、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的發病率與鹽分攝取太多有關,還有研究證明吃鹽過多與胃癌有關。

    林伯伯在健康檢查時發現血壓偏高,醫生建議他先控制飲食,儘量少吃鹽。林伯伯回家後,就要老伴把鹽罐子收起來,以後作菜放味精或醬油就好,戒掉喜歡的豬肉乾,平日就吃些蘇打餅乾、喝些楊桃汁解饞。但是林伯伯血壓還是沒降。他不知道醬油味精、蘇打餅乾和楊桃汁都和鹽一樣,因為含鈉量太高而造成血壓上升。

                         鈉是元兇

    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氯、鈉和鉀是人體電解質主要成分。而鈉和鉀,就像兩個勢均力敵而又互相制衡的戰友。鈉在細胞外,鉀在細胞內,兩者共同捍衛著身體細胞內外滲透壓、水分和酸鹼值的平衡。

                        鈉從哪裡來?

    做菜時所加的鹽,只佔一天攝取總鈉量的五分之一。另外五分之一是來自天然食物,尤其是內臟及貝殼類。蔬菜、穀類和水果的含鈉量普遍較低。其餘是來自加工食品例如罐裝食物、速食麵,以及香腸、火腿等醃製品。此外,各種調味品如味精、醬油、烏醋及各種名稱的濃縮調味品裡都含鹽份。

    由於鈉可以從天然食物中獲取,一般人不太會有缺乏的狀況。只有當運動或勞動量大、流汗多時,才會缺鈉。鈉缺乏時會出現疲勞、虛弱,甚至神智不清的現象。反而攝取過多的鈉是現代人值得去擔憂的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人每日吃6克(約2400毫克鈉)鹽,但目前台灣的成人食鹽實際攝取量平均約9∼10公克。

                    一天6克鹽就足夠

    中華民國營養學會理事暨營養學博士張仙平認為,如果一天按照六大類食物平均攝取的話,一天大概可以吃入500毫克的鈉,因此鈉的需要量從天然食物中獲取即可,不必特別從食鹽中獲取。但是現代人都不知不覺地吃太多鹽了。

    國民營養調查發現,很多人一天吃進10∼15克鹽而不自知。「但是不放鹽,多數人根本食不下嚥,所以才建議調味儘量清淡,」她進一步解釋。

    在正常情況下,腎臟可以排出多餘的鈉,但經年累月地吃太鹹,就會讓鈉過量累積,會使得水分積存在血管裡,也會破壞滲透壓的平衡,造成鉀的流失。水分蓄積,造成血液容積增加,讓血管壁和其他組織增加壓力,加重心臟負擔,以至於血壓上升,這也是為何高血壓的原因雖然很多,但低鹽(低鈉)飲食還是醫生最常給病患的忠告。

                      如何減少鹽分攝取

    如何從食物的選擇、烹調方法上減少鹽分攝取,是現代人必須學會的保健之道。少用鹽,美味不減少用鹽,如何食之有味?有幾個方法可以參考:

◤利用蔬菜本身的強烈風味:例如青椒、蕃茄、洋蔥、香菇、九層塔等,和味道清淡的食物一起烹煮,像是蕃茄炒蛋。

◤油香味引起食慾:使用蔥、薑、蒜等經油爆香後所產生的油香味,來增加食物的可口性,譬如蔥油雞。

 ◤酸可減鹽:在烹調時,使用白醋、檸檬、蘋果、鳳梨、柳丁汁等各種酸味,來添增食物的味道,如煎烤食物上擠點檸檬汁。生機飲食烹飪老師劉湘君表示,醋有減低對鹽需求的作用,因此她吃水餃時,醬油碟裡只加白醋,同樣美味。

◤糖醋的利用:烹調時使用糖醋調味,可增添食物甜酸的風味,相對減少對鹹味需求。

◤採用易保持食物原味烹調方法:如煎、烤、蒸、燉等,吃出食物的真味。 

◤可用中藥材與辛香料調味:使用當歸、枸杞、川芎、紅棗、黑棗等中藥材及肉桂、五香、八角、花椒等辛香料添加風味。

    國泰醫院營養組組長李蕙蓉提醒大家,烹煮藥膳「不需加鹽」,藥膳吃到藥材的風味,加鹽的味道就多餘。

    外食族少醃製品、少喝湯、少吃泡麵

    以現在的生活型態,大多數人不可避免在外進餐,以為「重油重鹹才有味」,成為商家和消費者普遍認知。做為消費者,榮民總醫院營養師林家秀建議,選新鮮蔬果當食材的菜餚,儘量少選醃製和加工食物,譬如用新鮮竹筍代替筍乾,白切肉換下香腸,多燉煮,少油炸和紅燒。

   多吃新鮮蔬果另一好處是,可以增加鉀的攝取量。鉀有利尿作用,能夠幫助鈉的的排泄,維持鈉和鉀在體內的平衡。其次,李蕙蓉組長提醒,餐廳桌上的鹽罐、醬油罐少碰,家中餐桌上不要擺鹽罐、醬油罐,因為常有人灑了太多而不自知。

    還有些人到餐館,菜沒上桌就叫服務生先切盤「生辣椒加醬油」,應該是「生辣椒加白醋」,減少鹽分攝取,又可兼顧美味。

    許多人都愛喝湯,殊不知湯裡面都是鹽和味精。湯料平均含有60%的鹽份,湯喝得愈多,吃下的鹽也愈多。李蕙蓉說,許多人不管是吃火鍋或喝雞湯,總覺得湯鮮味美,於是一喝好幾碗,喝下去的油、鹽、味精量實在驚人。所以不管什麼湯,她都只撈湯料來吃;如果很想喝湯,那就只給自己一碗的限額。

                   速食麵鹽的含量驚人

    一個99克普通烏龍杯麵含有7.8克鹽,一包辣醬麵就有6克多(標示含鈉量為2500毫克)的鹽,一天的鹽分很容易就超過了。張仙平吃速食麵都不放調味包,還是覺得很香。再加上少喝湯、少用湯汁拌飯,儘量不選鹽醃的食物,就可以很輕鬆地少吃3∼5克的鹽。

                         清淡口味從家開始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潘文涵說,人的口味是可以一步步減淡的,一旦養成清淡口味,再吃鹹的東西反倒會不習慣。

    秀勤和媽媽就有這種感覺,媽媽一吃味精就會有「中國餐館症候群」,頭痛而且全身不舒服。所以喜歡自己做飯,吃食物的原味,取海藻、味噌等天然食物調味,現在到外面用餐,都覺得太鹹了。

    張仙平提醒,嬰幼兒的副食品根本就不用調味,媽媽不要用自己的口味去調。主持家中飲食的人很重要,從今天起,誠實檢視自己的烹調與飲食習慣,尋求改變,因為當家裡吃清淡食物,孩子從小習慣低鹽飲食,日後容易維持一生。



2002-10-29 09:31 am
發表者:原MSN社群發表文章 RE: 美食文化雜談 (Ann)

轉載自康健雜誌
 

外食族請注意!

康健雜誌47期 文/刁曼蓬 

三五好友小吃聚會,中午開會來盒便當果腹,下班經過速食店,漢堡、炸雞、薯條……打包給嗷嗷待哺的家小,週末假日找個別緻餐廳大快朵頤,不開伙的家庭愈來愈多。

再加上各種「吃到飽」的促銷,若要避免腰圍膨脹、體重增加,防止外食對健康形成的可能傷害,懂得挑選與節制,是唯一的法門。

外食者的公敵

外食文化是全球趨勢。台灣一年吃掉一條高速公路,經濟先進的美國,情形也好不到哪去。美國從1955年19%外食人口,到目前已經高達44%;餐飲業的市場更高達2200億美元。

但是愈演愈熾的外食文化,也正是近年來健康的無形殺手。過量脂肪、偏高熱量、高膽固醇、重鹽、少鈣、缺礦物質是餐廳、速食店、自助餐、外賣店等,所提供的餐飲普遍存在的現象。

研究外食文化對健康影響多年的美國科學與公共利益中心負責人杰布森、營養師赫莉,在最近兩人合著的《外食機密》(Restaurant Confidential)書中指出,「加量不加價」以激起消費者口腹之慾、貪婪之心的促銷手法,是外食者最大的公敵。

以一般美國人常認為較牛排館更為營養的中餐館為例,一客宮保雞丁炒飯就有脂肪76克,超出成人一天脂肪的需要量;熱量高達1600卡,更是超出上班族一天所需。這還不含附餐的湯、蛋捲、幸運餅乾。

大眾化的墨西哥餐廳也好不到哪去。牛肉起司玉米餅加上酸奶酪,熱量高達1360卡、脂肪89克,其中飽和脂肪就有28克,均超過一天所需。如果再來盤沙拉,濃稠的沾醬,至少會吃進1100卡、71克脂肪,其中20克是飽和脂肪。飯後加上一片胡蘿蔔起司蛋糕,還會堆積1560卡的熱量。

更糟的是,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氾濫似的運用「加量不加價」的策略,使得口腹之慾遭刺激的消費者,不斷食入超量所需之時,還以為自己佔盡便宜。

《外食機密》因此建議,外食要能健康必定把握下列重點:

  1. 走進餐廳之前,看清玻璃窗上的菜單。
  2. 點菜前,向侍者問清楚做法。魚是煎、炸,還是蒸、煮?口味是濃郁、還是清淡?生菜沙拉沾醬,要提醒只要少許幾滴,不要淋滿。
  3. 主動詢問是否供應清淡、健康、價格較低的「輕食」。
  4. 剔除各種潛在多餘的脂肪、熱量。沙拉沾醬很可能增加300卡的熱量﹐牛排的部位決定食入脂肪的多寡。
  5. 與同伴分享超大量的前菜、甜點,並將過量的食物一半打包回家。
  6. 「吃到飽」的自助餐尤其當心,如果你不是意志堅決、鐵齒性格,千萬遠離這類餐飲。
  7. 上班族儘可能從家中帶便當,否則可就近到便利商店購買如三明治、飯糰等輕食,或到超級市場買個水果。
  8. 做個有主見的食客,向經常光顧的餐館建議多多開發健康、清爽的菜色與食物。並且結合消費者力量﹐對主管單位施壓,要求大型連鎖餐飲公布顧客食用產品的營養成分。TOP>


2002-10-29 09:19 am
發表者:原MSN社群發表文章 RE: 美食文化雜談 (Ann)

Dear忠道桑
 
我覺得還是味覺習慣的問題
尤其是現在祖母在我身邊
看的更是明顯
(買了日本不加任調味料的土豆給她當零食(好吃), 祖母嫌沒味, 硬是要吃義美加了一堆味精的土豆小魚乾)
 
以前因為是農業經濟
勞動階層居多
為了能以最便宜的方式攝取更多能量
把少少的菜弄的鹹一點甜一點辣一點油一點
可以多吃幾碗番薯簽
口味就養成了
 
等到大量商品進來
廠商為求暢銷
為求成本降低利潤提高
用最爛最無味的素材
弄的更鹹更甜更辣更油
追求更大的口腔刺激感
老一輩的寵小孩
不停的餵這些人工食物
所以現在的青壯輩
口味是更重
 
而現在的社會
因為工作忙錄
全家天天都外食是非常普遍的
有多少小孩真正嘗過食物不加任何調味料而喜愛其原味呢
這真是惡性循環
 
好在可能許多人因為長期錯誤的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
導致身體出現狀況時
積極尋求另類療法
生機飲食則是最熱門的一種
 
台灣生機飲食的風氣是愈來愈盛了
這是可喜的現象
最少消費者有另一種選擇
 
再來則是大家對健康的自覺了
 
Ann
 
 
 
 
 
 
 


2002-10-29 08:36 am
發表者:原MSN社群發表文章 RE: 美食文化雜談 (chungtaoh)

其實這個話題被 W.N.Huang 提出來後, 我就有些想法. 現在終於等到重量級網友出來表示意見了.
 
"垃圾食物"當然是從營養的角度去定義, 大體來說, 所謂的零食, 無論中西式都逃不掉這個範圍. 但是應該有廣義和狹義的差別. 有些"食物"卻不應該只從營養的角度去看待. 例如看球賽時的啤酒蝦味先, 少了這種增加氣氛的東西, 看棒球怎看都不對. 不是嗎? 電影少了爆米花, 其實有就少了一種情趣了. 雖然它們都是所謂的"垃圾食物".
 
但是我以為Yu-Sen提出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不是垃圾食物的問題, 而是食物垃圾化: 加了過多的糖, 糖精, 味精, 人工甘味等等等等, 都該算在裡面. 像甜點的黑橋香腸, 太甜的優酪乳, 在我眼中都是這個現象的經典產物.
 
這幾年, 偶而回去台灣, 雖然觀察的時間都很有限, 但是食物垃圾化的現象卻是驚人地快速發展. 我不知網友裡有多少人在買東西的時候, 除了看一眼價格和有效期限之外, 誰會去看一下成分表? 豆乾裡含的沒人看得懂的化學物質; 泡麵裡不告訴你味精比例的調味包; 沒有任何營養成分的"礦泉水"(拿起任何外國品牌, 你都可以看到礦物質鎂, 鉀, 鋅這些讓水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的分析表)...
 
垃圾食物不是問題, 問題在食物垃圾化. 而我們的社會, 消費極度廣告化的社會, 不斷地用各種方式鼓勵大家消費垃圾, 消費各種推陳出新的垃圾. 整個社會不斷地推出新的產品, 新的口味 -- 其實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新垃圾食物.
 
台灣在全球化的狂流中被帶著走, 在消費飲食行為上 -- 不論是本地或是外來的 -- 台灣人還剩下多少清醒的腦袋和拒絕什麼都吃的胃呢?
 
Chungtao  


2002-10-28 08:51 am
發表者:原MSN社群發表文章 RE: 美食文化雜談 (Ann)

嗯~~~~被點名了
想不到我跟阿蘭已與養生掛上等號了
這也只能說
我倆是因為病的最重才有覺悟的吧
 
很贊成各位的說法呢
一個是適時適量
另一個是味覺習慣的問題
 
這兩個問題真要改
只能把營養學列為國中高中必備科目時才有改進吧
我可是還記得以前念相關科目時挑燈夜戰的狀況
神經到中午去買便當時
看到蕃茄炒蛋
跟同學打賭那100克會是多少卡, 以解壓力的情景
 
食物本身並不是垃圾
而是在於製作者採取什麼方式製作
食者又攝取了多少量而定
 
我覺的問題比較嚴重的是在味覺習慣
以本人老爸為例
老邊只要是吃薯條
他一定要有蕃茄醬
而且一定要可果美那種又鹹又甜的醬
 
不管這薯條是清甜順口或是塑膠般的無味
老先生反正都吃不出來的
他只是吃了一堆鹽及糖進去
父女倆在老麥的店互相爭吵是常有的事
他老回我一句
咱是北方人
吃東西要有味!!!
 
我現在的問題更是
如何改變家人的飲食觀念
使其更健康呢
 
Ann
 
 
 


2002-10-27 23:11 pm
發表者:原MSN社群發表文章 RE: 美食文化雜談 (W. N. Huang)

垃圾食物之名應是因營養價值差而來,可是垃圾食物容易上癮、吃起來很痛快應是因為它們的口味。
 
很多地方小吃起緣都是實實在在的庶民食物,在適當的條件下是有可能提昇到美食的地位,但現在不但不見提昇,有很多幾乎已淪為垃圾食物。撇開營養的因素不談,很多這類食物為了迎合大眾口味,味道愈來愈重,尤其是愈來愈甜。我吃過甜的香雞排、鍋貼、香腸、肉圓、米粉湯,都是熱門的「美食」。做法和垃圾食物一樣,很多人愛吃,但就像 Yu-Sen 問的,難道大家吃不出來嗎?
 
不但是優酪乳,連號稱百分之百的純果汁,台灣賣的都比國外甜。加拿大冰酒可以在台灣熱賣成這個樣子,似乎也不奇怪了。


公告欄
【講座】11/6~11/27 台中 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閱讀,飲食的風土」。早鳥票正式開賣!

已成年年閱讀圈盛事的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今年來到第五屆,這回榮幸應邀加入其中,將自11/06起一連四週、每週三晚間,以現場與線上直播方式同步登場。題目呼應本屆主題「建構,迎向地方永續的無限可能」,以「閱讀,飲食的風土」為題開講……
 
《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此部線上課程是我於創作之路上的嶄新嘗試,也是多年來在飲食裡生活裡長年涉獵體驗修習的最終集大成;更大有別於此刻市場主流的語言、商業、廚藝教學等明確實用性質,以生活美學為綱,並橫跨食、飲、居家等多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