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米其林來台南?



《台北台中米其林指南2020》公布隔日,妹妹看完清單後,突地有感而發:「麵線、米粉湯、胡椒餅、麻糬路邊攤和這麼多高級餐廳一起列榜,讓人不禁好奇,這米其林萬一真的來台南,會成什麼樣?」

讓我登時莞爾,一語道出這幾年來,我對台灣版米其林餐飲指南的另一困惑。

是的。雖說年年放榜,大部分關注焦點、包括我的個人評論多半聚焦於星榜,但一直以來分外難解的,卻始終在〈餐盤推薦〉與〈必比登〉所納的店家類別上。

翻開前面的介紹頁面,載列了兩者間的評級說明:米其林餐盤是「評審員萬裡挑一的餐廳,食材新鮮、烹調用心、菜餚美味」,必比登則為「提供具品質且經濟實惠的美食:費用在1000元或以下(三道菜色但不包含飲料)」。

──嗯,前者很模糊。一般雖普遍將之認知為:「評審員覺得好,但還沒到一星那麼好……」,亦即「星星候選清單」之意,但其實照字面上直譯,說不定更符合現在的真實景況:「只要我喜歡,誰都可以上」。

後者雖勉強算是清楚,然坦白說,1000元以下稱「經濟實惠」,在米其林之鄉法國或者合理,但來到以食物廉美聞名的台灣,則顯然有太過寬鬆之虞。

這樣的分級,在西方運作多年(必比登始於1955年。餐盤推薦則是2016年,並於2022年改為較無爭議的「入選」);尤其必比登,常常成為我在法國鄉間旅行時尋找在地小餐館的絕佳指引。但一旦來到亞洲,情況可就大不相同了。

原因不單單出乎彼此間餐飲文化、個性與美學上的差異,更在於相較西方來,亞洲的庶民飲食明顯加倍蓬勃豐富、繽紛多樣;特別台灣,因歷史與地緣因素,飲食血緣上分外雜揉四方、混融多元,食物種類、呈現形式變化萬千;不同類項之如何齊頭論較,以至館、店、攤等個別類型之如何歸納,連在地的我們都得費些周章,何況外來指南?

讓人不能不感嘆,身為一份「旅遊美食指南」,如是表現,真的確能為遊客有系統地涵蓋、並重點勾勒出所載城市的餐飲特色和樣貌?

所以,雖樂見並期待米其林跨出台北台中,以讓其餘城市於fine dining領域致力耕耘的廚人、業者能獲肯定;但足跡越往南走,卻不免越有顧慮,尤其家鄉台南更是遲疑。

原因之一固然出乎私心認為,台南美食的渾然自成、獨樹一格,與米其林向來審美觀點明顯有別;更重要是,台南小吃系譜之森羅龐然程度,以米其林歷年表現看,是否真能駕馭?還是會益發左支右絀、更曝其短?

米其林來台第三年,進入亞洲則是第十四年,難能融入在地的批評和雜音依然存在。只能期待,也許下一年可以更進入狀況,不然,咱們就得自己準備好,心臟和定力和包容力夠強夠寬廣。


 
公告欄
【講座】11/6~11/27 台中 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閱讀,飲食的風土」。早鳥票正式開賣!

已成年年閱讀圈盛事的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今年來到第五屆,這回榮幸應邀加入其中,將自11/06起一連四週、每週三晚間,以現場與線上直播方式同步登場。題目呼應本屆主題「建構,迎向地方永續的無限可能」,以「閱讀,飲食的風土」為題開講……
 
《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此部線上課程是我於創作之路上的嶄新嘗試,也是多年來在飲食裡生活裡長年涉獵體驗修習的最終集大成;更大有別於此刻市場主流的語言、商業、廚藝教學等明確實用性質,以生活美學為綱,並橫跨食、飲、居家等多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