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漂亮家居雜誌》〈在堅持工藝精神中創造革命,讓經典橫跨世紀〉

「所謂的百年經典,它不應只是經典,還須具備劃時代的革命影響。」這是葉怡蘭接受專訪時說的第一句話,強而有力道出品牌能永恆的關鍵。終日和美食烹飪為伍,葉怡蘭對於食器與烹飪鍋具的理解與欣賞,她說:「在我決定入手該器物前,我會思考是否真真實實的需要,且該器物是否能讓我的需要發揮到最高點……」

2016/09《美食家的自學之路》網站〈【台北味覺記憶8_葉怡蘭3】西餐與台灣味〉

葉怡蘭期待,西餐裡的台灣味能凝神聚魂,在骨血裡燦然綻放;葉怡蘭也期待,台菜能昂首闊步,自信堅定地走向世世代代。台灣有沒有fine dining?台灣料理該如何登上國際舞台?都是答案開放的申論題。知道我們是誰、吃的是什麼食物,安身立命、不卑不亢,才是最真實的事情……

2016/09《美食家的自學之路》網站〈【台北味覺記憶7_葉怡蘭2】台北的異國料理表現很好?〉

葉怡蘭的確一點也不樂觀,她擔心我們找不到聯繫過去與現在的方法,她害怕我們的自信心無法在很多事物崩壞的社會存續,但她仍然有所期盼,期盼我們能重建驕傲:「首先要去梳理,我們是誰?我們吃的是什麼?有哪些東西是珍貴的?它的方法是什麼?先把這些東西確立下來,然後有了驕傲,接下來才去思考與時並進……」

2016/09《美食家的自學之路》網站〈【台北味覺記憶6_葉怡蘭1】台灣小吃原本的模樣〉

葉怡蘭說,她從小在台南幾乎都是吃小吃長大,若要說明台灣小吃古早的模樣,其實也是她個人的定義。她歸納出以下幾點台灣小吃的特徵:1. 份量小、點心 2. 湯湯水水 3. 一攤一味 4. 作法簡樸 5. 因地制宜 6. 沒有重複的攤位……

2016/09《美食家的自學之路》網站〈【台北味覺記憶1_序言】為什麼訪問詹宏志、江振誠、葉怡蘭?〉

再一次,我丟好幾個大哉問給葉怡蘭,她回答得透徹深入,從台灣小吃的古早模樣、夜市與早市的區別、台北異國料理為何表現良好,一路聊到台灣自我感覺厭惡、重建台灣驕傲、台菜傳承斷層等嚴肅問題。我還花了很多篇幅請教葉怡蘭對於台灣西餐的看法,因為她懂台菜,也懂fine dining,可以兼顧二方面的觀點……

2016/08《Taipei Walker雜誌》〈台北,最好吃!10位名人的私房推薦~最強美食指南〉

身為台南人的葉怡蘭,比起炫技的精緻料理,更常吃巷弄小吃或是自己在家開伙,「我喜歡直率的料理,找到好的食材,簡單烹調呈現出食材巔峰狀態的美味,這才是最不簡單的。」TK Seafood & Steak就帶給她很直率的感受,開放式廚房可以清楚看到當季新鮮漁獲……

2016/06《中國 日和手帖》〈你的房子 你的樣子〉

葉怡蘭的家大約96平方米,坐落在台灣的一棟公寓大樓裡面。她在1996年搬到這裡,剛搬來時她還在做室內設計雜誌的編輯工作,也是在那時遇到了很多做室內設計的朋友。工作期間,她累積了大量的室內設計方面的想法,這些想法的累積在後來自家的家居改造中派上用場……

2016/Summer《好吃雜誌》〈喜歡的味道,自己做出來〉

「我是個豆製品控,黃豆、黑豆做成的傳統製品,醬油、豆腐、豆漿等我都很愛,不過我只愛台式,西餐的豆子反而不喜歡,而在豆製品裡,最依賴的就是黑豆醬油,如果去歐洲旅遊稍微久一點,就會很想念加了醬油的食物……」

2016/05《食尚玩家》〈新台灣名產─飲品掀起文藝復興〉

「台灣茶的確有走向茶道那種儀式性的作法,這種方式很優美,也是展現台灣茶文化很棒的特色。可是對我來說,茶也是日常生活,當然這仍包含基礎講究,像是茶葉份量、水量、溫度時間怎樣拿捏,甚至使用何種茶器才能契合的問題。但我希望它在日常生活中能非常灑脫,可以很輕鬆沖泡而不用去講究繁文褥節……

2016/05 青春共和國

【葉怡蘭 簡約生活之美】
「臺灣欠缺美感素養,但不是沒有美感。」葉怡蘭認為,在多重殖民歷史背景下,我們太容易否定以前所留下的東西,因而缺乏一以貫之、屬於自己的美感文化。「對生活舒適與否應有更高的要求,並梳理臺灣在地的美感文化,將斷絕的美感承接起來,才能找到臺灣美感的核心。」她建議……

2016/05 康健雜誌

【茶,你喝對了嗎?】
時時以挑剔味蕾喝茶的知名美食作家葉怡蘭,也認為茶包是非常方便的設計,尤其旅行時隨身攜帶,可大幅減少購買瓶裝飲料的機會,不過她指出,很多人都覺得茶包沖茶容易苦澀,她的秘訣是:1.先以熱水溫杯。2.注入熱水、再放茶包。3.杯子儘可能加蓋使溫度不散失,靜置2分鐘。4.取出茶包輕甩一下,切記不能擰茶包以免澀味盡出……

Promotion
公告欄
立即訂閱《Yilan美食生活玩家》電子報

各單元最新文章、食譜、食記、遊記、生活與閱讀隨筆以及活動和講座訊息,第一手完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