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花草果物飲
- 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

近來,因緣際會,就這麼突地開始沉迷於花草果物飲。
其實自小對此類飲品算是熟悉——回憶過往,家鄉台南街邊總有各種飲品攤:青草茶、洛神花茶、蓮藕茶、冬瓜茶、楊桃汁、仙楂露、桂花酸梅湯……以我的年齡而言,是更早於手搖飲、更傳統更市井的古早解渴方,親切懷念。
後來北上定居同時四方行腳旅行,又多接觸了西方的草本花茶——如在普羅旺斯結識了馬鞭草、在西班牙喝上了洋甘菊,就此墜入情網。
後來更開始在自家陽台上種植各種可食香料花草,漸漸從入菜專用的九層塔、羅勒、百里香、迷迭香、奧勒岡,進一步拓展到如薄荷、馬鞭草、香葉萬壽菊、香蜂草、天竺葵等宜於沖泡的類別,所飲越發多端。
但即使如此,卻大半只用於調飲調茶調酒的配搭,直到最近才開始真正全面依賴耽溺。
箇中原因說來赧然——為了取代酒。
一來年末健康檢查數字實在難看,二來春節後兩人接連感冒、另一半還因此久咳不癒,不得不審慎節制喝酒……然而沿襲多年的吃飯必佐飲習慣難能戒斷,於是,不得不奮起鑽研無酒精飲料。
晚餐不碰咖啡因、春寒季候少冰飲,遂而素愛的茶、咖啡與沁涼氣泡飲全得排除在外,能挑大樑之材,當非適合熱沖的花草果物莫屬;特別逢此盛春芳花盛開時節,更顯得時應景。
然與單單純飲不同,出乎多年來在餐酒搭配領域的體驗、研究,加上工作上生活裡的長年操持歷練,佐餐之飲有其必要條件:
首先濃淡應有致,不能過於飽滿,以免壓過菜餚、少了彼此對話的空間;卻又需具備一定厚度,以能與料理共鳴比肩;甜度不能高以免味蕾疲憊,最好能有一點微酸以能清爽解膩、些許果甘以使質地明亮;口感層次宜活潑多香,好與食物相激盪出美麗火花。
最重要是餐餐杯杯有變化,才能及得上酒世界向來最迷魅傲人的紛呈大千無窮樂趣。
故此,純粹單方當然不足,定要多重多樣素材合融調配才能滿足所需,遂就這麼興致勃勃捲袖動手,日日餐前,廚事告一段落、菜餚上桌同時,便開始動念尋思,這餐,該配該調什麼花果茶方?
通常陽台現摘花草為基底——薄荷、香葉萬壽菊、香蜂草、天竺葵、馬鞭草、百里香……二三數樣隨興互搭;並視情況佐配一二庫存乾燥玫瑰、野薑花、洋甘菊、香茅,鮮採清芳、乾貨馨郁,攜手發光。
酸味元素則用洛神花以及檸檬乾、柚皮乾以至鳳梨芒果楊桃等果乾,再如醃梅也不錯;若覺果乾滋味較沈,改擠一兩枚新鮮金桔、一瓣檸檬,則是另重迷人酸亮。
廚中常備的各式濃縮汁或醬也有用場,謹選本產小農或用心作坊出品的自然無添加原味慢工醇釀:楊桃、梅子、百香果、桑椹、香檬、金桔金棗,少少半匙一匙便有其效。
春時微涼,還是想添些許辛暖,遂也常少許加點質性溫熱香料:最喜是肉桂、暖中有馥,紅棗、暖中帶甘,丁香、辛而有勁,馬告、暖亮辛芳。
至於是何比例配方,則依隨當日之口味心緒、氣氛情致,以及最核心的——菜色菜式之質性風味而走,餐餐頓頓變換。
於是,草、花、果、酸、辛、暖,各方元素齊聚一壺裡,滾沸熱水沖入,玻璃壁中五色繽紛浮沈,盈盈芳香一點一點盈盈綻放,且隨用餐時間積累而漸漸滋味越發濃滿;雖與佐酒的縱情醺然之樂仍有別,卻自有陶然興味在其中。
嗯,接下來,春去夏來,天氣熱了,換熱沖為冰飲,又是另番不同意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