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美食、室內設計三方面,葉怡蘭都有其獨到見解的堅持。最近她寫了一本新書——《紅茶經》,被紅茶的同好們奉為圭臬,這是她探訪各地紅茶的心血結晶與多年來對醉心於紅茶的心得……
茶和她之間,用「體悟」來形容可能不夠精確,那更像是一種互相了解的相處哲學。茶不在神龕上,而是伴侶。那是否有覺得不了解對方、感到困難的時候?她像是和茶談了一場淡雅悠長的戀愛:「美好事物是跟你一輩子相關的,不用急於一時。如果覺得困難,一定是想要在短時間內達到什麼目標,但其實根本沒有必要……」
工藝是需要與時俱進的,不實用的工藝最終只會存在於博物館,被拿來展示而非使用。日本民藝運動的思想家、美學家柳宗悅在他的著作《工藝之道》中提到「用之美」的精隨,器物之於人,不是只有消費性的、物質性的,還要透過「使用」才能看見美……
形容自己的生活是圍繞飲食而生的葉怡蘭,改造後,廚房成了她感到最大滿足的空間,這不禁又讓人好奇,想必待的時間也很長吧?葉怡蘭給了個有趣的答案,「能夠感到最大滿足的地方,有時候與使用時間沒有直接關係,」不過,廚房的確是她一天之內進出最頻繁的所在……
葉怡蘭說,過去以採訪作家身分拜訪茶農,個人研究紅茶已經20年,也曾寫過兩本紅茶的專書,很高興能夠應邀第一次當紅茶評審,面對這麼多的茶樣進行評選,真得有「功力大增」的感覺。特別是專注比較各茶區、風土不同的茶樣中,在與評審討論中比對出茶的缺點,感覺……
以往評審都以茶葉專家擔任,今年請來美食作家葉怡蘭擔任評委,加入評茶的討論,讓紅茶評鑑更能貼近市場的品味。葉怡蘭說,過去以採訪作家身分拜訪茶農,很高興能夠應邀第一次當紅茶評審,不但感覺非常刺激,更是專注比較各茶區、風土不同的茶樣,從過去著眼於發掘優點,反而在與評審討論中比對出茶的缺點……
葉怡蘭表示,研究品評紅茶20多年,2003年投入紅茶寫作、教育與推廣工作,2005年出版《尋味.紅茶》引回響,多年來與邱垂豐、黃正宗等專家交流互動密切;2015年7月出版《紅茶經》,並應邀參與評選。葉怡蘭對同時面對數百件茶樣,品評、感受不同茶作的風格與滋味,感覺是……
「濃的配濃的、淡的配淡的,風味相近、口感相宜。酒食搭配的概念皆相通,月餅搭酒也是如此。」飲食作家葉怡蘭如是說,每晚睡前習慣喝點小酒、來口小食的她分享餐搭心得,將月餅口味分為2大類,清雅的「白餡」如白豆沙、蓮蓉、水果餡,適合搭配甜美清雅的……
閱讀如同飲茶,第一泡,味道濃郁新鮮,第二泡,滋味清新淡雅,第三泡,柔和餘味無窮。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以《紅茶經》記錄二十年的尋味旅程,在朝夕與紅茶為伴的研究過程,翻閱紅茶在世界版圖中悠長的四百年歷史……
為了讓消費者能夠更了解產銷履歷農產品並貼近生產者,農委會連續7年舉辦產銷履歷達人的遴選活動,今日更在希望廣場舉辦產銷履歷達人頒獎典禮,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與美食家葉怡蘭現場品嘗亞都麗緻大飯店主廚楊光宗用產銷履歷農產品製作的夏日料理,直說好吃,驚艷產銷履歷食材做出的料理竟如此美味……
「《紅茶經》以紅茶為媒介,紀錄下葉怡蘭二十年歲月對於味道的探究與追尋。茶事典、茶私房、茶產區、茶復興,在朝夕與紅茶為伴的研究過程,翻閱紅茶在世界版圖中悠長的四百年歷史。四溢的茶香流動著世界殖民與貿易史,紅茶宛如一個窺探大千世界的窗口,能使品飲之人為之傾心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