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童旅行素描本》裡的戀物心情 (2000.05.23)

 

〈書房筆記〉
《河童旅行素描本》裡的戀物心情

專欄寫了幾次之後,我的一個常常出言犀利且每每一語中的的朋友說我,其實並不如我自己想像的那麼戀物,她說,我所真正在意的,根本是物象背後的一些意念、學問、思考、甚至態度而已。

雖然說得我悚然一驚,但無從辯駁之際,卻仍舊不免稍微地有著一些些懷疑。

 一直到最近,閱讀了妹尾河童在台灣出的第三本書《河童旅行素描本》之後,好像才覺得有了那麼一點頭緒。

我想,真正的戀物,應該就像這樣子吧!

比起前一本同樣與旅行有關的《窺看歐洲》那般細細緻緻地一筆一筆勾描下旅途中所居住旅館房間的俯瞰細部,《河童旅行素描本》的描繪焦點,從空間全盤轉移向物件,敘述的、刻畫的泰半是妹尾先生從世界各地蒐羅而來的各樣新奇物事。

這些堆滿了妹尾河童家中各處的「收藏品」,說真的,果然大都不是你我所熟悉的尋常家常器物或旅行時分沿途採買的紀念品。例如,蒙古游牧民族的鋁罐、韓國的不鏽鋼泡菜甕、丹麥的停車牌、義大利的火車餐盒袋、孟加拉和印度的便當盒、香港的八卦鏡,以及各國各地不同風貌的馬刺、西洋棋子、古董鑰匙、火柴盒……

許多,都逸出於實用甚至一般世俗標準的美觀價值之外,難怪據說總是令妻子與女兒們為之頭痛萬分。

相較之下,我自己的旅行戰利品,似乎顯得「務實」不少。

我總是極執著於,物與真實生活之間的聯繫。所以,除了早期寫藝術報導時還偶而買一些年輕藝術家的小型作品外,這些年來,幾幾乎,採買目標都以生活用品為主。

所以,「什麼時候用得著?」「可以用來做什麼?」「好不好用?」類似這樣的質疑,往往就在考慮是否買下的同時,和「真是漂亮呀!」的讚嘆一起浮現。

甚至於,常常蒐羅範圍其實已經大致鎖定:廚房、餐廳用的排第一,其次是浴室,然後才是書房客廳其他空間可以用得到的用品。

為什麼會這樣呢?

也許是當年曾經無比堅定過的現代主義信仰使然吧!「形隨機能生」的觀念根深蒂固到一定程度,眼裡看出去,具備實際機能器用的物件,總是格外帶有著一種穩重踏實的美感。尤其是,我總是認為,擁有一件物品,若只能束之高閣純粹欣賞,無法日日撫觸使用,難免疏離。

當然,更可能是,如同朋友說的,真正吸引我的,事實上是物件之外的,其他的東西。比方說因為迷戀著茶,戀著茶的學問、茶的滋味、喝茶時的心情與氣氛,所以迷戀茶具;比方說,因為渴望著自然、渴望著視覺與心靈的澄靜,所以,對於藤的、木的、石的、草的、帶有著最原始最樸素材質與顏色的器物,格外無法抗拒。

但妹尾不同,閱讀此書,無論從文字的書寫,或是描畫得極精工細膩的插圖,我可以完全感受到,作者對於物的,極端旺盛的好奇

從形狀、圖案、用途、以至物件本身的典故,只要夠新穎獨特風格別具,妹尾河童均一一付出無比的專注與熱情,蒐羅為自己的珍藏,同時深深地看進了物的最細節最內涵裡;而且,眼界之廣博、多元,與涉獵之深,更是令人驚奇。

在其中的一兩個篇章中,妹尾提到,他的所有收藏品,背後都寫著一兩個名字,意味著自己身故之後,哪一位知交好友,可以繼承這件物品,妹尾說:「不論是金錢或是物品,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現在全部都只是暫借而已——從想要將各種東西弄到手、並且擁有它的心情,轉變成為『身無一物』的感覺真是好啊!」

我倒覺得,不單單只是灑脫,其實,這裡頭所流露的,是一種真正珍重愛惜不忍任意割捨的心情

我想,真正的戀物,應該就像這樣子吧!

公告欄
《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此部線上課程是我於創作之路上的嶄新嘗試,也是多年來在飲食裡生活裡長年涉獵體驗修習的最終集大成;更大有別於此刻市場主流的語言、商業、廚藝教學等明確實用性質,以生活美學為綱,並橫跨食、飲、居家等多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