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不養生?



疫情蔓延,除了在家吃飯做飯漸漸蔚成顯學外,最是熱門餐飲話題,便是各種號稱可以提昇免疫力、抗菌防病的養生方了,從最早的雙黃蓮、Hot Toddy熱威士忌調飲、印度咖哩以至隨之延伸而出的薑黃、蒜薑蔥等辛香料,一直到最近的奎寧,雖是否真能奏效各方意見分歧,但一一都成關注焦點。

在此熱頭上,因長年在網站上分享三餐且還出版相關書籍緣故,遂兩岸漸多媒體和讀者問我,是否分享一些飲食心法供大家參考?

對此,一如多年來每逢此主題邀訪或邀稿時的慣例,我總是第一時間回答:「不好意思,我這人吃飯,從來只求美味、不管養生喔!」

此話說得豪氣,也誠實表達了我向來食欲第一、剩下都是其次的縱情貪饞任性;卻同時涵藏了許多深意以及個人堅持、思考與追求在其中。

首先最基本持守,是自認專長在飲食本身,醫療營養健康非為專業,沒有立場也不夠高度可以公開妄言此事;尤其每個人的體質與生活作息狀況都不一樣,從不認為有放諸四海皆準、人人適用的防病食療訣竅。

而出乎同樣理由,歷來一波波不斷興起、數也數不清的各種所謂健康食材食品食法狂潮,火紅之際一片吹捧、神奇得彷彿多吃照做便能禦百病長生不老,熱頭一過則消聲匿跡、再沒人掛記;遂而,我也從來冷眼冷靜看待這潮起潮落,不肯隨之起舞。

當然若是合味之物,便姑且湊湊熱鬧嚐個新鮮但絕不耽溺……其實熟悉我的讀者應該也都知道,超愛換口味、餐餐菜色都不重複的我,根本無法對任何單一食物長久耽溺;但要是一點不好吃不愛吃,便定然視若無睹全不放心上。

但話雖如此,我也並不盡然贊成坊間甚至醫界常見觀念──還記得多年前初識已然故去、我非常敬重的林杰樑醫師,他得知我的身分後,笑咪咪打趣著第一句話便是:「美食作家嗎?可是,美味的東西都不健康喔!」

「不見得喲,」「如果是『真正的美味』,那可就不一定了。」當時、以至向來每遇此話時,我都如此笑答。

長年狂熱追求美味,越來越發現,一旦跨越單單浮面表象舌齒上的香肥濃辛彈脆,轉而關注食材之原味、本味、真味,以及整體食物或菜餚的層次與韻致的綿長優美,便能瞭然,越是趨近自然、緊密連結風土,願以悠悠時間、傳統醞釀種作,而非偷工假借任何人工化學素材與步驟速成的「真食」,才是耐得咀嚼慢品、足能深刻入心、三日三月縈繞回味不絕的至高之味。

因此,雖老愛自嘲平生只受欲望驅動、不理養生不談健康,但日日餐餐,不管在外覓食或在家自煮,都扎扎實實務求每一頓每一道每一口都以此為標的,遂也悄悄自我認定,應該沒有相差太遠?

我一直努力做到的是,均衡,不偏不倚、多元多樣攝取;然後,傾聽身心的覺知,明辨同時依隨感官、身體與心靈的真正舒服、坦順、暢爽而擇而烹而吃。

得識真味,繼而專注樂於此中。至於美味的東西到底健不健康,且就不一定需要爭辯了。


 
公告欄
【講座】11/6~11/27 台中 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閱讀,飲食的風土」。早鳥票正式開賣!

已成年年閱讀圈盛事的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今年來到第五屆,這回榮幸應邀加入其中,將自11/06起一連四週、每週三晚間,以現場與線上直播方式同步登場。題目呼應本屆主題「建構,迎向地方永續的無限可能」,以「閱讀,飲食的風土」為題開講……
 
《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此部線上課程是我於創作之路上的嶄新嘗試,也是多年來在飲食裡生活裡長年涉獵體驗修習的最終集大成;更大有別於此刻市場主流的語言、商業、廚藝教學等明確實用性質,以生活美學為綱,並橫跨食、飲、居家等多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