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復興



時近農曆歲末,連串春節活動慶典陸陸續續登場。一如往年常聽到的感嘆,都說這年味越來越淡──畢竟走入現代,生活習慣改變,不僅歡慶氣息少了,傳統年俗大多簡化甚至不存;除了假期長些之外,真還不太有什麼過年感。

然有趣的是,唯獨除夕團圓飯,近來在年輕一輩間,反而少許透露出幾分重回傳統意味。

話說最早,年味的轉淡,就是首先反映在這之上。

年菜外賣外帶、飯店餐廳年夜飯、甚至出門旅行來頓異國風味餐的盛行,讓原本廚中忙碌一整年後、還得和這歲末最澎湃一頓奮戰的家中掌廚者們,突然間發現了得能輕鬆省心省力、真正好好休假的方法,遂剎那蔚成狂潮。

流風所及,有別於以往除夕街巷商圈的一片冷清清,現在則是飯店餐廳一片熱鬧,白天打包供外送外賣,晚間一桌桌一席席隆重開宴,搶手的還得分兩梯吃飯。

就連我自己,坦白說,已經數不出有多少年沒在家吃年夜飯了……弄得年年這時刻,每有媒體約訪,要我談談家傳年菜,都只好心虛婉謝,說已多年不曾嚐到。

然而在飲食上素來念舊懷舊、時時疾呼古早味至上的我,對這年夜飯習俗的變化雖說不無懷念惋惜,心情上卻相對五味雜陳,且還傾向理解包容為多。

畢竟也曾好長一段時間親身眼見且參與過老派年夜飯的浩大漫長陣仗:年前一兩週開始大批採買,三四天前動手備料備菜,除夕當日從一大早一路煮到腰酸背痛;然後,十幾二十道菜滿多到連飯桌都排不進、需得輪流替換著上;到頭來每道菜都只動一點,冰箱菜櫥滿塞到爆炸,接下來天天吃剩菜一路吃到年都過了還消化不完……

這景況,也怨不得從掌杓者到享用者人人想逃。

尤其身兼女兒媳婦角色、長年顧此失彼左右為難的女性,還可趁此以難得一起出外打牙祭或同遊為藉口,把婆家娘家全湊一堂,開開心心同聚同歡。



然而近幾年,卻漸漸覺察到,風向有了些許改變:

除夕當晚,年夜飯開動前開動後,臉書與IG上一片瘋狂洗版曬照,且洋洋得意曬的可都不是餐廳料理,而是自家手路菜,甚至頗多是自己親力親為的心血誠意之作,非出自長輩之手。

毫無疑問,這是整體外食風氣普及興盛到極致後的一種全面回歸──家常菜、自己做菜一躍而成當代顯學,食譜書、食譜網站、鍋具道具、高端食材食品鋪、廚藝教室市況大好;烹調做菜漸漸不再是煮婦們難以逃躲的無奈家庭義務,轉而成為關乎興趣、品味與自我實現樂事,以及足能撫慰、安頓自己與家人的味蕾與身體與心靈的幸福功課

影響所及,一年一度閤家團聚大快朵頤時刻,自然而然又是另一大顯身手絕佳時機。

也因此,這波「年夜飯再起」風潮,比起昔往婆婆媽媽手藝來,明顯多了幾分時髦氣:擺盤更漂亮更精美──有利拍照打卡;份量更小巧──符合新一代家庭與生活型態。

也常穿插些許此刻當紅料理,比方佛跳牆等宴席菜、臘味煲仔飯等港式菜,甚至西式菜也加入行列。去年備受青睞則顯然是江浙風味的十香如意菜──勞力與時間成本高,寓意也好,面子與心意俱足。

然最觸動我心者,則還是越來越多見於此中的,家傳以至家鄉菜色的承繼、追尋甚至復刻復興:兒時記憶之味、娘親父祖之味、在地風土之味,透過自己之手,在這歲末除夕時刻,一道一道再次被流傳、展現。

在我看來,這是年夜飯的本色與意義。當時代過去,或許年俗難守、氛圍淡去,但唯有滋味,因著深切的愛悅、還有記憶與感情的牽繫,或能有機會依舊恆久留存、延續。

你呢?今年,你在哪裡、怎麼吃年夜飯?
 
公告欄
【講座】11/6~11/27 台中 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閱讀,飲食的風土」。早鳥票正式開賣!

已成年年閱讀圈盛事的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今年來到第五屆,這回榮幸應邀加入其中,將自11/06起一連四週、每週三晚間,以現場與線上直播方式同步登場。題目呼應本屆主題「建構,迎向地方永續的無限可能」,以「閱讀,飲食的風土」為題開講……
 
《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此部線上課程是我於創作之路上的嶄新嘗試,也是多年來在飲食裡生活裡長年涉獵體驗修習的最終集大成;更大有別於此刻市場主流的語言、商業、廚藝教學等明確實用性質,以生活美學為綱,並橫跨食、飲、居家等多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