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趟陽明山行兩種感想
- 2006-05-07 訂閱電子報
-
看完包益民和許舜英在最近的「ppaper」上痛快地把台灣、台北罵了好幾頁,絕大多數他們的論點我都深有同感,甚至換作是我在現場跟他們二人對談,搞不好我罵得比他們更狠。如果你也是重視生活風格、品質和美學的人,台灣,實在有太多可以痛批的,台灣,實在有太多令我們想立刻死掉的醜東西。
巧的是前一星期韓良露在中時人間三少四壯集寫了一篇講她愈來愈喜歡台北,在一片搖頭嘆息聲浪中,著實顯得異數,我覺得她說的有一點我很認同,台北的魅力不在大馬路上,藏在巷弄裡,台灣真正懂得、講究美學的地方不會是公共空間,機場、車站醜是理所當然,你怎能期待這些政客和只求無過的公務人員做出什麼霹靂的設計,但台灣仍然藏著驚喜,就是因為是驚喜,所以要多走點路、多拐點彎、多費點力、甚至多花點錢,才能一探究竟。
近一週我走了兩趟陽明山,第一趟很不幸地捲入五一大塞車車陣中,但我在上山時走文化大學後山那條山路,想去傳聞view超棒的「屋頂上」café瞧瞧。10幾年前,文化大學後山路雖然通了,但沒有任何商店,入夜後路邊坐滿了一對對情侶,沒多久煞風景的烤香腸攤子也來了,我就很少去了,飄著炭火燒味的空氣把浪漫燻得變味。
現在過了大葉高島屋,抬頭已可看見華崗,聳立了幾十年的中國風的白色屋宇依然健在,但旁邊多了一棟圓形現代玻璃帷幕建築,極度不相襯地站在一起。彎了好幾個彎道到了「屋頂上」,有點地中海調調的白色房子居高臨下,確實坐擁一級好view,整個台北盆地一覽無遺,入夜後整片璀璨燈海想必更加醉人。我到的時間他們還沒營業,站在附近往內張望,不看還好,一看真是令人瞠目結舌。階梯式的layout讓每一層都有好景觀,但在最下層外圍盡是堆棄廢建材,破碎的混凝土磚塊和鋼筋與垃圾就這樣曝露著,原來客人只能看水平以上的部分,舉頭是美景,低頭見垃圾,如此怪異矛盾的景象讓我對這家café完全失去興趣,話說回來,這不也是台灣處處可見的景象,最近內湖重劃區新開一間結婚教堂,架勢摩登的教堂的背後就是成天轟隆作響的民權大橋,攪拌水泥車、沙石車捲起塵土在wedding bell聲響中而去。
這樣看好像滿不賴的
目光放遠一點馬腳就要露出來了
天啊 景觀咖啡店旁邊是垃圾堆
不信邪的我們,週末偕同家人再上陽明山,刻意選了避開仰德大道的路線上山,目的地是竹子湖。說來慚愧,這還是我第一次去竹子湖,總覺得採海竽是滿幼稚的事,所以始終提不起興緻。在家人要求下就去看看,已經高度觀光化的竹子湖,每遇假日就擠滿了遊客,狹小的山路停滿了車子,想好好走段路都難,情況甚至比東區巷子還嚴重。沿路的餐廳大多是用苗埔溫室改成,基本樣貌不算難看,但桌子一律舖上海產攤風的紅色垃圾袋,夠台,但也夠沒氣質,其實只要換成大張牛皮紙或白紙就會立刻改觀,而且樣好收拾。
在山上開餐廳的同學建議我去山的另一頭的一間café坐坐,一樣也是山谷地形,一樣也種滿海竽,但這個我不知道地名的所在,遊客相當稀少,店家也三三兩兩散佈在其間,這種悠閒、放鬆的感覺不正是我們離開城市希望得到的,只是什麼地方一旦遊客如織,就意味品質徹底淪陷。台灣的好山好水是老天爺賞賜的,奈何有關單位根本沒本事管理,不是愈管愈糟,就是任其自生自滅,加上普遍水準不高的國民,好山好水別變惡山惡水就不錯啦!
這塊山谷像是被遺漏的桃花源,保有了自然該有的風貌,但我知道只要人車一多,眼前的美景又要變色。台灣家家戶戶都有車,開車出遊天經地義,但這些山野鄉林往往根本沒有準備好讓那麼多車湧入,任由大家亂開亂停的結果,最終遊客落得一肚子火不想再來,對當地發展觀光絕對是負面的。也許哪天應該採用預約制,假日有固定開放的遊客數量,超額不收,讓進入觀光區遊玩的遊客能夠好好地玩,而不是像擠沙丁魚一樣。
遠遠看去就覺得有種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氣氛
這招牌掛在這的確特別
找天下午偷得浮生半日閒來這間咖啡打打盹也不錯
這間café開在山腳下,入口處就懸掛著illy的招牌,在一片青蔥山林間顯得格外搶眼,通往店的小徑兩旁種滿了海竽,遠遠看去走在這條路上的人像是浮在海竽田上,採不採海竽又有什麼要緊。雖然當地人都很抱怨國家公園限建法規太嚴格,不過我眼望四週,山巒盡是樹海,沒有半點濫墾濫伐的痕跡,平地的房子保持以往農村時代的距離,好一幅鄉村景象。要不是有這法規,我們都想像得出這裡會變成什麼德性,總算政府做了件對的事,既然無法管理,乾脆全部禁止,再怎麼爛也都有限。
本來對這趟竹子湖行程是沒抱任何期待,只是陪家人出遊盡個義務,竹子湖的激戰區也不負所望,有如大多數台灣觀光區般的混亂沒品質,沒想到山的另一頭保留了桃花源,也許這一區的店家會感嘆生意不好做、客人不夠多,但上山來的城市人不需要像西門町一樣壅擠的環境,走在山路上還要閃避汽車。
巧的是前一星期韓良露在中時人間三少四壯集寫了一篇講她愈來愈喜歡台北,在一片搖頭嘆息聲浪中,著實顯得異數,我覺得她說的有一點我很認同,台北的魅力不在大馬路上,藏在巷弄裡,台灣真正懂得、講究美學的地方不會是公共空間,機場、車站醜是理所當然,你怎能期待這些政客和只求無過的公務人員做出什麼霹靂的設計,但台灣仍然藏著驚喜,就是因為是驚喜,所以要多走點路、多拐點彎、多費點力、甚至多花點錢,才能一探究竟。
近一週我走了兩趟陽明山,第一趟很不幸地捲入五一大塞車車陣中,但我在上山時走文化大學後山那條山路,想去傳聞view超棒的「屋頂上」café瞧瞧。10幾年前,文化大學後山路雖然通了,但沒有任何商店,入夜後路邊坐滿了一對對情侶,沒多久煞風景的烤香腸攤子也來了,我就很少去了,飄著炭火燒味的空氣把浪漫燻得變味。
現在過了大葉高島屋,抬頭已可看見華崗,聳立了幾十年的中國風的白色屋宇依然健在,但旁邊多了一棟圓形現代玻璃帷幕建築,極度不相襯地站在一起。彎了好幾個彎道到了「屋頂上」,有點地中海調調的白色房子居高臨下,確實坐擁一級好view,整個台北盆地一覽無遺,入夜後整片璀璨燈海想必更加醉人。我到的時間他們還沒營業,站在附近往內張望,不看還好,一看真是令人瞠目結舌。階梯式的layout讓每一層都有好景觀,但在最下層外圍盡是堆棄廢建材,破碎的混凝土磚塊和鋼筋與垃圾就這樣曝露著,原來客人只能看水平以上的部分,舉頭是美景,低頭見垃圾,如此怪異矛盾的景象讓我對這家café完全失去興趣,話說回來,這不也是台灣處處可見的景象,最近內湖重劃區新開一間結婚教堂,架勢摩登的教堂的背後就是成天轟隆作響的民權大橋,攪拌水泥車、沙石車捲起塵土在wedding bell聲響中而去。
這樣看好像滿不賴的
目光放遠一點馬腳就要露出來了
天啊 景觀咖啡店旁邊是垃圾堆
不信邪的我們,週末偕同家人再上陽明山,刻意選了避開仰德大道的路線上山,目的地是竹子湖。說來慚愧,這還是我第一次去竹子湖,總覺得採海竽是滿幼稚的事,所以始終提不起興緻。在家人要求下就去看看,已經高度觀光化的竹子湖,每遇假日就擠滿了遊客,狹小的山路停滿了車子,想好好走段路都難,情況甚至比東區巷子還嚴重。沿路的餐廳大多是用苗埔溫室改成,基本樣貌不算難看,但桌子一律舖上海產攤風的紅色垃圾袋,夠台,但也夠沒氣質,其實只要換成大張牛皮紙或白紙就會立刻改觀,而且樣好收拾。
在山上開餐廳的同學建議我去山的另一頭的一間café坐坐,一樣也是山谷地形,一樣也種滿海竽,但這個我不知道地名的所在,遊客相當稀少,店家也三三兩兩散佈在其間,這種悠閒、放鬆的感覺不正是我們離開城市希望得到的,只是什麼地方一旦遊客如織,就意味品質徹底淪陷。台灣的好山好水是老天爺賞賜的,奈何有關單位根本沒本事管理,不是愈管愈糟,就是任其自生自滅,加上普遍水準不高的國民,好山好水別變惡山惡水就不錯啦!
這塊山谷像是被遺漏的桃花源,保有了自然該有的風貌,但我知道只要人車一多,眼前的美景又要變色。台灣家家戶戶都有車,開車出遊天經地義,但這些山野鄉林往往根本沒有準備好讓那麼多車湧入,任由大家亂開亂停的結果,最終遊客落得一肚子火不想再來,對當地發展觀光絕對是負面的。也許哪天應該採用預約制,假日有固定開放的遊客數量,超額不收,讓進入觀光區遊玩的遊客能夠好好地玩,而不是像擠沙丁魚一樣。
遠遠看去就覺得有種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氣氛
這招牌掛在這的確特別
找天下午偷得浮生半日閒來這間咖啡打打盹也不錯
這間café開在山腳下,入口處就懸掛著illy的招牌,在一片青蔥山林間顯得格外搶眼,通往店的小徑兩旁種滿了海竽,遠遠看去走在這條路上的人像是浮在海竽田上,採不採海竽又有什麼要緊。雖然當地人都很抱怨國家公園限建法規太嚴格,不過我眼望四週,山巒盡是樹海,沒有半點濫墾濫伐的痕跡,平地的房子保持以往農村時代的距離,好一幅鄉村景象。要不是有這法規,我們都想像得出這裡會變成什麼德性,總算政府做了件對的事,既然無法管理,乾脆全部禁止,再怎麼爛也都有限。
本來對這趟竹子湖行程是沒抱任何期待,只是陪家人出遊盡個義務,竹子湖的激戰區也不負所望,有如大多數台灣觀光區般的混亂沒品質,沒想到山的另一頭保留了桃花源,也許這一區的店家會感嘆生意不好做、客人不夠多,但上山來的城市人不需要像西門町一樣壅擠的環境,走在山路上還要閃避汽車。
.replace(/([s">*$)/g,''))));"> .replace(/([s">*$)/g,'')+')')));"> .replace(/([s">*$)/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