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台灣飲食器

開始注意到這件事,是多年前第一次到柬埔寨旅行時刻。

旅館餐廳裡、在地家常小館裡,不時出現一系列樸拙敦厚的手繪器皿,素雅裡透著幾分妍媚的胭脂紅色,幾筆勾勒出簡單的花草塗繪,質地沉實,非常好看。

看著喜愛不已,問了旅館人員,都說是當地尋常器皿,市場裡就買得到;當下立刻奔去買了幾只回來,成為我日常裡頗是愛惜愛用的食器之一。

後來,漸漸發現此類餐具並非柬埔寨獨有,中南半島上如越南也頗常見。為此甚至特意造訪了河內近郊的陶瓷工坊聚集地,一條街上滿滿陶瓷店陶瓷廠,畫工做工雖各有高下,但溫雅渾樸之氣如一。

也是平素裡日日使用後,漸漸越來越察覺,我對這些碗盤砵碟之所以一見傾心,其實並非為異國風情所魅;反而是,從中微微感受到幾分彷彿重見台灣古早味的親切:

顏色雖更奔放鮮豔些,然花草魚鳥圖案頗有肖似;形狀,則應是飲食內容與習慣的相類,更是驚人地一致:一手盈握的飯碗、開口平敞的碗公、略有深度的圓盤、輕巧輕淺的醬油碟……

遂而,比起家裡其他西式日式餐具來,這些新客,幾乎是一點不著痕跡不需適應便輕易融入我的常日煮食裡,用來盛裝一樣滋味樸實湯湯水水的台味家常料理尤其合襯、自在無比。

──那麼,我們自己的傳統食器呢?當刻,我頓然停箸,如是問自己。

我們小時候甚至更早以前,原本圍繞著我們周遭、曾經習以為常的這些傳統手繪手製器皿,現在都上哪兒去了?

事實上,在我家裡就有答案:少少不過五六只、上頭滿見歲月痕跡,靜靜立於玻璃櫃裡,是我年輕時從幾個台灣民藝店裡珍重蒐羅來的,一直捨不得用。

這正是我一直以來的困惑:不獨碗碟杯盤,早年工作緣故,在許多古宅、舊物店裡穿行,看過太多太多這塊土地上曾經擁有的、無比優雅精緻的生活物件;然可嘆是,卻並不曾如我於旅行之際在歐洲、日本以至中南半島所看到:能和在地生活一起仍舊緊密相繫著,並持續融入、轉化、再生,徐徐攜手一起走到現在、邁向未來……

反而就這麼一一消逝、遁入歷史;這些物事這些美這些技藝工法,從此變成「古董」、只能「收藏」。現在,大多數台灣人的餐桌上,多是大量生產的現代工業製品。即連鶯歌陶瓷老街走一趟,也絕少得見這古早常民食器蹤跡,純藝術或可愛路線的手作陶之外,其餘盡是日本或西方樣貌的仿作……

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是對自己既成既有的不了解,於是心虛輕視不珍惜繼之率意遺忘揚棄?

於是,出乎如是遺憾,去年,決定起而行,藉由自有的PEKOE鋪子名義,找了老作坊,嘗試把這些曾經發光的食器復刻出來,現在,已成為我日日飲食之際不可或缺的夥伴,些許撫慰了積累長久的不甘心情。

並衷心期盼,這些真正屬於這裡的、從容敦厚的美麗,能夠再次成為我們餐桌上共同的風景。

──懂自己做自己,立足於自己的土地上,過像自己的生活、吃自己的食物。這始終是我的願望。

還希望,能夠裝在自己的碗裡盤裡碟裡。
 

 
→相關文章:
  旅行買物隨記
  河內、下龍灣五日遊小記
  在,新與舊之間
  台味,家常味
  說說,台南
  味蕾的返樸
  靜觀,柳宗理
  再談,我的杯子們
 
→相關商品:
  PEKOE飲食器─復古台灣系列
  PEKOE餐具區
  Yilan著作-《好日好旅行》


 
<P>日日,台灣飲食器,台灣,台式,飲食器,食器,Yilan文章</P>
公告欄
【講座】11/6~11/27 台中 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閱讀,飲食的風土」

已成年年閱讀圈盛事的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今年來到第五屆,這回榮幸應邀加入其中,將自11/06起一連四週、每週三晚間,以現場與線上直播方式同步登場。題目呼應本屆主題「建構,迎向地方永續的無限可能」,以「閱讀,飲食的風土」為題開講……
 
《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此部線上課程是我於創作之路上的嶄新嘗試,也是多年來在飲食裡生活裡長年涉獵體驗修習的最終集大成;更大有別於此刻市場主流的語言、商業、廚藝教學等明確實用性質,以生活美學為綱,並橫跨食、飲、居家等多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