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館子就像到朋友家作客吃飯(2000.12.05)

前幾週晚上,終於去了赫赫有名的「小政料亭」吃飯。店很小,一條L型吧台,少少不過十來個座位;活力與親和力十足的老闆,一面朗聲招呼客人,一面忙中有序地張羅著各色日式菜肴。

「沒有菜單喔!」生怕第一次來的我們感覺生疏,才落坐定,老闆馬上笑著說明。這當然!老闆一流的配菜功夫,可是好多大力推薦的朋友們事先就一再強調的,因而早有心理準備了。

也所以,一邊兒和老闆攀談,一邊兒安康魚肝、紅燒河豚皮、生鮭魚洋蔥捲、鮪魚韃靼手卷、生魚握壽司、生蠔醋物、千島醬西芹沙拉、鹽烤馬頭魚、起司小龍蝦、蛤蜊湯以及甜點紫蘇蘋果漬……一碟碟輪番上場,由小菜、沙拉到主菜,由生冷到熟熱,非常新鮮生猛的材料加之畫龍點睛般點到為止的高明烹調,清新與豐富美味兼容,吃得我們大呼過癮。

且沒吃多久,我們便漸漸發現,所有人的菜色都一模一樣!「真好!像這樣的餐廳。」我和另一半遂而悄悄討論起來,不僅材料採買、流程與效率都容易掌握,最重要的是,還能夠日日不同菜色不同創意隨心變化替換,對店主與食客而言,都可以長長久久常保如新不厭膩。「當然,沒有兩把刷子,可絕對沒條件這樣經營!」最終,我們下了這樣的結論。

我覺得,造訪這一類沒有菜單、全憑主廚今日採買內容、今日心情意念決定今日菜色的餐廳,整個兒來說,就像到朋友家作客吃飯一般。

這中間,除了因為熟客為主的環境裡,老闆與客人更能熟絡無間地互動交流之外,最重要最引人入勝的,當屬菜肴本身的獨特個人風格與創意取向。

說來,以前還不忙的時候,我自己其實也蠻喜歡請朋友吃飯;作菜給自己吃和作菜給朋友吃其實真有那麼點兒不一樣:不僅材料、盤飾安排較為講究,一些些虛榮心態作祟下,希望博得來客們的一點驚喜、一點讚嘆,所以,多少總會費心變點兒外頭館子裡吃不到、食譜裡也少見的花樣來。

尤其幾次到擅廚藝的朋友家叨擾,特別是年輕一輩觀念新穎的朋友,端出來的雖多半不是幾十年火候刀功鍛鍊出來的經典料理,卻道道都有著一點點意料之外別出心裁的巧思,以及家廚裡親手嘗試醞釀出來的私房樸實趣味,與專業餐廚裡千篇一律日日操演的標準滋味大相逕庭,十足窩心;惹得我每每忍不住偷偷暗自揣摩記下,想著下回是不是也跟著照章偷師摹仿看看。

也所以,偶然幾次逢上了也帶有這麼點兒類似意味的館子,總是讓我格外投契喜歡。

印象裡,小政之外,還有位在新店的「食養山房」。前往群山環抱裡的這家小小獨棟餐廳那日,秋日裡微寒的毛毛霪雨已經接連地下了一整日了,然而,店裡依舊暖烘烘地高朋滿座,室內佈置十分溫馨,榻榻米、實木厚桌、扶疏的花草盆栽與各種古樸擺設收藏相映成趣,流露一種非常雅緻隨性的居家味道。

菜肴部份最令人難忘的,是那極具水墨畫意的排盤方式:例如一方大陶盤裡,以一段梅枝、幾片新葉、些許留白圍繞著一碗蘋果山藥沙拉,或是一缽連花蓮藕排骨燉湯上頭,一整朵蓮花盈盈盛開著;每一次上菜,都引來一回驚嘆。

而菜色本身,則也同樣充滿著這樣率性揮灑但創作概念十足的氛圍:清新的苜蓿芽山藥卷、綿細粉嫩的手工豆腐佐山葵、幾滴香橙酒醃過的生魚片、香鹹微辣的泡菜粉蒸排骨、濃郁有味的蘿蔔納豆蒸魚……,都是非常獨特、帶有一點點靈光乍現味道的奇妙組合;——讓我聯想到一些著迷於庖廚的設計師、畫家、作家朋友做的菜,不管是主是客,不管是烹調是品嚐,都彷彿經歷著一段充滿創新與試探的冒險。

遂而滋味上總是格外有著一種快樂而驕傲的自信自在,與氣氛裡不時流動著的熟稔相契兩相呼應,相對成為這一類餐館之所以永遠讓人流連再三的最主要原因。



公告欄
【講座】11/6~11/27 台中 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閱讀,飲食的風土」。早鳥票正式開賣!

已成年年閱讀圈盛事的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今年來到第五屆,這回榮幸應邀加入其中,將自11/06起一連四週、每週三晚間,以現場與線上直播方式同步登場。題目呼應本屆主題「建構,迎向地方永續的無限可能」,以「閱讀,飲食的風土」為題開講……
 
《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此部線上課程是我於創作之路上的嶄新嘗試,也是多年來在飲食裡生活裡長年涉獵體驗修習的最終集大成;更大有別於此刻市場主流的語言、商業、廚藝教學等明確實用性質,以生活美學為綱,並橫跨食、飲、居家等多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