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威士忌,台灣人當然不陌生;我們甚至可以說台灣人驕傲地喝了不少高級威士忌。洋酒開放前從機場免稅店帶回來的調和威士忌(Blended Whisky),到後來的單一麥芽威士忌(Single Malt Whisky)風潮,中間還有不少日本威士忌偶爾插個花……。台灣人其實挺幸運,這個小島上不但有全亞洲最密集的咖啡館文化,最專業的Malt Bar 也沒欠奉,想找多頂級的蘇格蘭威士忌,台灣都不會讓人失望。

這幾年,日本酒學問在台灣逐漸升溫,不同產地因地制宜的原料、風土與釀造哲學是成就一瓶日本酒的重要基礎,這種「地酒」概念其實也應該被套用在威士忌上,當我們不再只單純把威士忌當成一杯餐後酒,而將威士忌還原成蘇格蘭地酒時,就更容易珍惜與品嘗,這個被稱為生命之水的飲品,在強烈酒精濃度下怎麼展現蘇格蘭人頑強的生命力。

是的,蘇格蘭酒莊本來就不是加州Napa Valley的陽光明媚,苦寒的蘇格蘭是梅爾吉勃遜的《英雄本色》,蘇格蘭與威士忌的歷史,值得你謙遜對待。

威士忌最早怎麼出現至今仍然是個謎,不過蒸餾技法從埃及中東經過摩爾人傳到愛爾蘭再到蘇格蘭卻是大致上認定的事實。最早有蘇格蘭蒸餾酒的紀載大約出現在1494年,不過最有名的威士忌事件,則是1780年代英國政府對釀酒(包括威士忌與琴酒)的重稅,讓 蘇格蘭人索性往南跨過斯佩賽(Speyside) 河逃到格蘭利威(Glenlivet) 這個區域,繼續做起私釀生意。

到了 1800 年代,格蘭利威當地私酒商第一把交椅是 Tom 與 George Smith 這對父子檔, 1822 年英王喬治四世喝了 Smith 父子所釀的威士忌,龍心大悅之餘,隔年就通過鼓勵私酒廠註冊的法案, 1824 年 Smith 正式註冊, 1844 年甚至以 Smith Glenlivet 的品牌進軍倫敦,就因為 Smith 實在太紅,當時許多斯佩賽區的酒莊都跟著在酒桶或酒瓶上加上 Glenlivet 字樣,身價馬上水漲船高! 1884 年 Smith 家族才正式申請法律判定,在 Glenlivet 前面加上" The" 標明正身。

現在,蘇格蘭的威士忌釀酒事業早已如日中天,不過,我們現在看到的知名威士忌酒廠,在1820 年代可都是懷裡揣著黑槍,帶著小型蒸餾器,在河谷中一桶一桶私釀黑酒的 「smuggler」!

→ 第二講:你認識手上這瓶威士忌嗎?

以上圖片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