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閱讀隨記(2010.10)

近來閱讀隨記

近幾年讀書,漸漸養成一種,若看到牽動我心的好句就隨手折起書頁下角,等全書讀完後再記錄下來的習慣。

說來,比起把書呵護得一塵不染新書一樣,我似乎一直都不太介意在書裡留下,閱讀的痕跡。

有時,重翻過往的書,看到昔時曾經留下的折痕或筆記劃記,都會勾起,無數美好回憶……

《自然的建築》•隈研吾•博雅書屋

說來奇妙,許多其他領域創作者的寫作文字所給予我的啟發,反而常常比他們的作品本身要來得更加深遠。建築家安藤忠雄、料理人Alice Waters與小山裕久,以至最近的隈研吾、杉本博司均如是。

「二十世紀,是混凝土的時代……是存在與表象分裂的時代。」

「混凝土這樣的技術以及隱藏在這技術裡的單一哲學,把所有場所都同一化了……所謂場所,不外乎是大自然的別名。多樣化的場所,多樣化的大自然,卻遭受混凝土的單一技術力之破壞……如此一來,不只失去了大自然的多樣性,同時也失去了建築的多樣性。所謂二十世紀,就是這麼孤獨的時代。」

——《自然的建築》裏,隈研吾如是說。

我想,此書或可視為,一位當代建築家對於前代二十世紀主流建築思維的一種反動與醒思。

在這個因高度科技與發達技術的介入,建築得以被大量、同質地不斷快速生產、複製的時代,人類因之彷彿擁有了更舒適便利的生活;卻也在同時間,逐漸與自然與環境與每一地的固有的文化和歷史產生嚴重斷裂和疏離。

然後,在這當口,我們究竟有沒有可能,透過人之自覺與反省,重頭拾回,建築與自然與人的聯繫?

作者不僅透過他的建築作品奮力尋找其中可能性;繼之,還透過文字,細細闡述其中理念、歷程,以及思考和努力的軌跡:

「所謂自然的素材,就是滿身缺點的東西。破損、腐朽、裂開——與這樣的危險互為表裡,這才是自然素材。正因為滿佈那樣的缺陷,這種素材才能把空間充滿柔和的空氣,並治療我們。」

「在人類這個又柔軟又小又靠不住的物體與存在於外部、又大又凶惡的環境之間,建築完成了讓兩者溫和地連結在一起的動作。在這中間,它作了什麼,又怎麼作,而人類和環境又如何地連結在一起這樣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也就是建築。」

「所謂自然的建築,不是指用自然素材製作出來的建築,當然也不是意謂,只在混凝土表面貼上自然素材的建築。……所謂自然,是指關係性。而所謂自然的建築,是將場所與幸福的關係結合在一起的建築。場所與建築的幸福婚姻,便會生出自然的建築。」

讓我深受感動。同時,深思屢屢。

《直到長出青苔》•杉本博司•大家出版社

看似攝影家杉本博司闡述自己各系列作品的創作理念與心路歷程的隨筆文章,然其中內容卻涵蓋歷史、哲學、自然、人生、建築、工藝、宗教、藝術與美學;可以由衷感受到作者對於東方與日本之美的透徹洞見與共鳴,以及從中衍生的深刻思考與體悟。讀來真覺字字珠璣,直入我心。

特別喜歡書中,作者對於時間與歲月與生活流動遞嬗的種種描摹與感發,我想,這是唯有對世界對美擁有深沈領會的人方能有的觀照:

「對我而言,我以為真正的美麗,是可以通過時間考驗的東西。時間,有著壓迫、不赦免任何人的腐蝕力量,以及將所有所有事物歸還土地的意志。能夠耐受這些而留存下來的形與色,才是真的美麗。」

「我一直以為所謂的文章,是用頭腦去寫,但實際寫作後才發現並非如此。我,用指尖讓鉛筆擦過白紙,在鉛筆芯和白紙表面交織出的一個個文字裡,發現令我驚訝的自己。」

讀著,自有一種淡泊的寧謐,非常動人。

《廢墟台灣》•宋澤萊•草根

寫作於1985年的超現實未來寓言小說,以誇飾手法,勾勒了一個遭煙塵污染與極權重重禁錮,但人們卻依舊安然盲目逸樂以對、就這麼一路走向末途的台灣。

然在25年後之今日讀來,思及此刻處境走向種種,卻竟油生幾分身歷其境感,繼而為之驚怖沈痛、嘆息連連、時時掩卷不忍續……

書中,主人翁的末日手記,寫於、止於2010年。也就是今年。此際,幸而作家的痛切警示寓言,還仍只是寓言……。只不知,再下一個25年,又將如何?

《江戶町》(上)、(下)•內藤昌&穗積和夫•馬可孛羅

讓我興致勃勃、趣味盎然讀完的一套書。圖文並茂呈現東京從數百年前一片荒蕪的窮鄉僻壤、一路蛻變成當時全世界最擁擠繁華、看似混亂卻充滿魅力的城市,中間雖經多次毀滅性大火與災難,卻仍一次次奮勇站起,創造出獨屬於這城市的風貌與個性與文化;繼而昂首走向近代。非常精采!

《天才雷普利》•Patricia Highsmith•遠流

好像從大學後便沒再讀過推理或犯罪小說,這回多少是勾起幾年前看過的改編電影的回憶,遂而買下此書。

而也果然從劇情到人物心理描繪均細膩且高潮迭起引人入勝,令人不由得情緒與關注均隨之起伏。尤其書中場景不少都是曾造訪或嚮往已久的城市,更是懷念憧憬不已。

《理性與感性》•珍奧斯汀•好讀

有點意外這是珍奧斯汀的第一部小說。除了稍覺兩位女主角個性對比過於截然,略見斧鑿痕跡之外;其餘,劇情峰迴路轉、人物個性鮮明程度著實一點不遜於後來作品,讀之不由沈迷。此外,對書中幾個上流社會角色之冷嘲熱諷尤其頗多犀利幽默處,更令人拍案叫絕。

《王國》vol.1∼3•吉本芭娜娜•時報出版

其實是很久前就讀過的作品,然因一直擱在床頭,遂偶而便會順手拾起隨意讀個幾頁,竟越讀越覺不同。比起吉本芭娜娜的其他作品,雖一樣是失去與重生的療傷主題,然卻有著許多、我想是作者自己的感慨與發抒,關於這世界,關於人、人心與自然,發人深省。

——「在都市中生活,有很多輕鬆方便的地方,但當白天茫漠地移轉到夜晚之際,人是那麼害怕夜晚打敗自己,增添這麼多人工照明,試圖以念力去模糊那急遽的變化。恐懼確實減少了,但在人的心裡,似乎又孕育出與恐懼等量的幽暗……」

——「今天想去看海。想並肩坐在海邊,聞著沾在堤防上的磷蝦味道,看著一望無際的大水。像果凍般搖晃、打上來又退下去、發出奇異聲音的海浪。在陽光曝曬、頭髮濕黏、刺眼的目眩中,看著風箏在茂密濃綠的山上飛轉。我什麼都不缺,去想去的地方、心想事成的力量,我都擁有。」

《旅行的藝術》•艾倫狄波頓•先覺


也是多年前看過的書,最近動念再次重讀。

向來對艾倫提波頓的印象始終是聰明絕頂、文字瑰麗、見聞識見廣博。此書我認為最不凡處在於形式:每一篇章透過至少一位創作名家(梵谷、霍伯、波特萊爾、華滋華斯、福樓拜……)之眼看世界看旅行,並據此歸納出獨特的見地,頗見趣味與新意。


facebook PLURK twitter
→相關文章:
  近來閱讀隨記(2010年08月)
  近來閱讀隨記(2010年06月)
  近來閱讀隨記(2010年04月)
  近來閱讀隨記(2009年12月)
  近來閱讀隨記(2009年9月)
  我的,閱讀旅程
  我的,閱讀旅程/Q&A
  旅途中的書
 
→相關討論:
  飲食好書
  旅遊好書
 
→相關商品:
  PEKOE—好書區



<P>閱讀,Yilan文章</P>
公告欄
《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此部線上課程是我於創作之路上的嶄新嘗試,也是多年來在飲食裡生活裡長年涉獵體驗修習的最終集大成;更大有別於此刻市場主流的語言、商業、廚藝教學等明確實用性質,以生活美學為綱,並橫跨食、飲、居家等多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