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Amansara之旅(下)



特別是旅遊部分,從check in開始,旅館服務人員便會根據住天數、季候與旅地狀況等因素,為住客審慎排定計畫,讓你一點不用需花心思動腦筋就可以遍玩吳哥。
 

遊覽吳哥


避開酷暑時節中午時分的豔陽高照,在Amansara的安排中,每日,我們一律是清早即起,乘著爽涼的晨風出門,午前回飯店少息,直至午后約三四點間,熱度已不再逼人後,才繼續未竟的遊程。

與待在Amansara resort裡的一派閒適很不同,行走吳哥間,身與感官與心,始終是一刻不停歇地勞頓著忙碌著流動著的。

天氣很熱、日頭很曬,最要命的是,大部分的古蹟,遠觀固然已然叫人驚嘆,然卻還是得要真正身體力行手腳並用費力爬了上去,才能真正窺見感受,其中堂奧。



希臘的神殿、歐洲的教堂以巨大的尺度令人敬畏景仰,但吳哥,則是利用階梯的險峻,讓人仆伏著顫抖著喘息爬行而上,方彰顯神的至高與人的卑微。

而在這氣喘吁吁腿酸腳麻當口,在所有感官都為這壯闊瑰麗無匹的勝景而由衷震懾當口,我始終不停不停地想著,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令得世人,對吳哥如此傾倒著迷?

吳哥今貌的形成,約在西元九世紀到十三世紀間,分別由此時期內的幾位國王,包括選擇此地作為國都的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西元889~1050)、興建小吳哥(Angkor Wat、也就是一般所稱的吳哥窟)的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Ⅱ,西元1113~1150)、興建大吳哥(Angkor Thom)的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Ⅶ,西元1181~1220),陸續建構完成。

然而,才不過短短數百年時光,因著戰亂與環境改變,吳哥王朝從極盛到極衰,竟而終至覆亡,繼而為重重叢生的密林藤蔓重重圍繞掩蓋;直到十九世紀,才因法國探險家的「發現」與之後的點滴挖掘還原,方重新再現世人眼前。



而我,五天行旅時間,走過吳哥初建時分的早期遺址、仍是磚造磚雕形式的The Roluos group,走過規模恢弘如一座城市、為擁有著名「高棉的微笑」石雕的巴揚寺所在的大吳哥,走過牆上壁間處處飛舞著傳說裡因善與惡在乳海裡爭持拔河、故而於翻騰泡沫裡數以百千著栩栩誕生的Apsaras仙女的美麗丰姿容顏的小吳哥,走過保留下吳哥早先的蔓生頹圮原貌、幾乎是整個兒為拔天大樹給團團盤踞了的塔普倫寺(Ta Prohm),走過以極其妍媚的玫瑰紅色砂岩所造、石雕絕藝纖巧翻飛巧奪天工竟如織錦的女王宮(Banteai Srei),走過夕照蒼涼醉人的巴肯山(Phnom Bakheng),走過才只完成外觀粗胚、還來不及精雕細琢便不知何故匆匆放棄了、故反而得見原始原樸力量的塔高寺(Takeo)……

我一點一點地漸漸領悟了,或者,吳哥的魔力,也許正在於,因為歷史蒼涼命運撥弄遂而曾經的消失與遺忘與停滯吧!

於是,這將近千年前曾一度繁榮昌盛睥睨四方的偉大都城,竟能夠躲過時代新舊今昔的不斷汰換輪替,以幾乎是一整個城市的完整尺度與驚人規模,就這樣保留下來。

也於是,對於立足現代的我們來說,面對這早已然遙不可及、早已然迥然殊途兩異的遠古歲月種種,面對這雖是斷井殘垣荒煙蔓草裡卻依舊光芒萬丈的存在,憑悼裡,卻有著更大的驚服與慨嘆。

驚嘆的也許是,這許多,我們早已所失去的:



我想是,因著全心全意信仰著一個,神話和現實交錯的、神人共存的世界,遂能夠以著一往無前的熱情和無邊的想像力,以超乎想像的畢生時光與力氣,專注追求,以今日眼光來說幾近不可思議的,極致藝術與美的完成。

那是遠遠超乎於,今日我們所極端看重的,實用與功利之外的完成呢!——細細端詳、玩味所有吳哥遺跡的一景一物一牆一柱一石,我深深有著這樣的感受。

這平地拔起的高台、這高聳的尖塔、這重重的門廊、這仰之彌高的陡直長梯、這森羅密佈的窗欄、這每一方寸都有瑰麗紋飾的天花和地板、這百千幅纖毫畢現縷縷描繪了神的人的傳奇故事生活點滴的迷人壁畫、這成千成百姿態表情各異的微笑面容與仙女舞姿……

沒有一樣是「有用」的!一切都只為了成就、只為了彰顯,彼時人們對於未知世界未知事物的虔誠敬畏和傾慕和夢想,因而創造了,恐怕是已然太世故的我們永遠也再無可能企及的,絕世的華麗與奢侈。

「形隨機能生」。曾經如此信守著現代主義信條的我,曾經如此堅持著若建築與空間與物的形構樣貌若不能與實用與機能關連緊密、便不能稱之謂美甚至全無價值的我,在這樣純粹這樣天真執著的相信與熱情的美之前,不禁剎時羞赧無言。

然後,乍一醒覺,仍舊知道的是,近千年忽忽而走,這城這牆這柱這門這梯已剝落已斑駁已崩毀已頹圮,過去的,早已然既成過去……



日暮。乘著逐漸幽藍黝黯的天色回到Amansara。房內,几上蠟燭正搖曳著昏黃的安靜微光,庭園畔落地窗前的浴缸在我們賦歸前就已悄悄注滿了水、水面上漂盪著一朵一朵清芬淨白的蓮花;等待著,將旅人們從一整日吳哥遊覽裡承載了來的、也許太疲憊太沈重的一些什麼,悉數滌去。

於是,就這麼卸去一切,將身體沈入水中,氤氳熱氣中,原本酸麻的四肢流轉不停的心漸漸舒展了紓放了,凝然靜默間,再憶起白日裡吳哥景物種種,只覺如夢……
 

關於吳哥的二三事


吃在暹粒

雖說Amansara裡的膳食已是一定水準以上,然而,想體驗純正當地風味,走入暹粒市街,是另一絕佳選擇。

柬埔寨料理風格介於泰式料理與中式料理之間,一樣繽紛著各種各樣的南洋香料,卻並不過於辛辣逼人,辛香裡洋溢著幾分溫潤溫煦之感;且由於畢竟不是久經富庶之地,遂而菜色樣貌也顯得較家常質樸,十分平易可人。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由於地處觀光勝地,交流互動頻繁了,遂而不少餐廳也因而逐漸沾染洋風,端出頗具東西融合風味的fusion菜餚,別是另一番不同意趣。

暹粒市場風光

人到吳哥,一定不可錯過的,自是暹粒市中心區的舊市場(Old Market)。

市場裡,除了有櫛比鱗次的古董舊貨市場,當地手工銀器、織品、草編容器、古物舊貨、以及充滿南洋風味的紅紋舊陶瓷餐具任君選擇外;更別忘了探探洋溢亞洲喧鬧擁擠氣息、生鮮蔬果海鮮肉品香料齊備的菜市場。

不管是各種顏色形狀都有的辣椒、幾乎是無處不見的香茅、成團成捆熱騰騰剛做好的米粉、味道逼人的醃臭魚、色彩鮮麗的各樣熱帶水果,以至一根一根碩大的、述說了曾經的法國殖民歷史的棍子麵包……,讓你領略當地食材樣貌、飲食風情,同時也更深入貼近真正在地的生活節奏生活脈動。

洞里薩湖水上城市



吳哥遺跡之外,暹粒近郊洞里薩湖(Tonle Sap)的水上城市,是另一深深觸動我心的景點。

乾季與雨季面積相差有六倍大的洞里薩湖,湖上人們以船為家、賴水為生;據說乾季水少時,便將船移至湖心落腳,雨季水漲,再改遷湖畔。水上有教堂、有學校、有雜貨鋪、五金行、修船廠、有餐廳、漁業養殖場……,白日天氣熱,湖面上少見人跡,卻是要等到向晚風涼時分,大夥兒方紛紛划了小艇出來,買賣交易互動往來,其樂融融……。

與自然共生共處緊密相依相伴、無所抗無所爭的生活方式,看在也許自認更富裕更文明的我們卻因著與山與水爭地竟而漸遭反噬的我們眼裡,是不是能夠多點反省反思?

 

→ 吳哥Amansara之旅(上)

 

相關相簿


2004.05 吳哥Amansara



 
公告欄
【講座】11/6~11/27 台中 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閱讀,飲食的風土」。早鳥票正式開賣!

已成年年閱讀圈盛事的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今年來到第五屆,這回榮幸應邀加入其中,將自11/06起一連四週、每週三晚間,以現場與線上直播方式同步登場。題目呼應本屆主題「建構,迎向地方永續的無限可能」,以「閱讀,飲食的風土」為題開講……
 
《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此部線上課程是我於創作之路上的嶄新嘗試,也是多年來在飲食裡生活裡長年涉獵體驗修習的最終集大成;更大有別於此刻市場主流的語言、商業、廚藝教學等明確實用性質,以生活美學為綱,並橫跨食、飲、居家等多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