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葡萄酒說故事 (2002.03.05)

 

〈書房筆記〉
 

聽葡萄酒說故事

說真的,現在,想來杯葡萄酒,好像不努力多K點書是不行的。

葡萄酒的講究可多了!尤其近十幾年,幾乎是全球性狂熱激情席捲下,使葡萄酒逐漸衍生為一門越來越龐雜考究的學問,從產區、年份、酒莊、等級、氣候、土壤、釀造方法、雨量、收成、到價格、評等、分數……,都各有門道體系,不先K點書鑽研鑽研,不僅到了專賣店、乍見架子上琳瑯滿目各式各樣酒瓶上滿滿洋文兒一字不識無從下手;若不小心遇到資深酒客聊將起來,還可能惹來一頓從鼻子裡哼出的鄙夷訕笑。

然而,我們可以從現有的書架上,找到些什麼樣子的葡萄酒書呢?

外文書不算的話,現有中文(包括翻譯書)葡萄酒書型態,其實便某種程度地蠻能夠表現出,如前所說,一種無所適從、恨不能一步速成的焦慮感。

所以,除了必然有的、從零開始的入門書以外,絕大多數,都是類似「葡萄酒完全購買手冊」、「世界一百名酒」、「第一次買葡萄酒就上手」……一類的採購指南書,報明牌也似的,一瓶一瓶書裡頭排排站,酒標酒名一一詳列清楚,快速背熟了,馬上可以上街買酒去或和朋友捲著舌頭炫個兩句。

然在我看來,讀這樣的葡萄酒書,K書的意味居多,閱讀樂趣無疑是很少的。正如同《突然想喝酒,微醺》(經典傳訊)一書作者Thomas Karlauf所說:「在很多方面,有關葡萄酒的書籍及文章都讓人想起汽車雜誌……」「持續看這種書不但使人疲倦,而且令人覺得沮喪……」

我總認為,就像茶、cheese等一樣博大精深的飲食領域,葡萄酒,應該也是一門值得花費長長一生時間,氣定神閒慢慢涉獵領略感受玩味的享樂科目才對。也因此,比起指南書來,我毋寧更喜歡那種,有觀點有故事有心情有體驗有感懷有洞見有人味的散文式書寫。

但這樣的中文書可就少些了,比方如前面提到的 《突然想喝酒,微醺》,比方韓良露的《微醺之戀》(方智,雖然這本書講的不全然是葡萄酒)。在這樣的書裡讀到的,不僅僅是知識學問,更重要的是,愉悅品飲認真享受的態度與氛圍。

而前陣子連番出版的兩本、由資深葡萄酒作家林裕森所寫的《酒瓶裡的風景—布根地葡萄酒》《城堡裡的佳釀—波爾多葡萄酒》(積木),則又是另一種令人眼睛一亮的精彩典型。

捧著這兩本結構、形式類似,且一律都是定居當地將近一年時間,踏遍法國波爾多與布根地每個產區酒莊、甚至跟著葡萄農釀酒師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紮紮實實寫出來的書,可以清晰感受到,作者於寫作之際亟欲為這兩個當前全世界最著名的葡萄酒區立傳寫史著典籍的使命與意圖。

然而,字裡行間細細讀去,令人驚異的是,即便厚重得絕對擲地有聲,這兩本書卻都出乎意料之外的好看耐讀,一點也不艱澀沈悶。

相信葡萄酒是「人與土地的交會之下,經過時間沈積淬鍊而成的難得美味」、「自然與人文的神妙之處全在這裡散發開來,值得我們用鼻子與味蕾來閱讀與傾聽」的林裕森,自他的第一本書《葡萄酒全書》(宏觀)以來,始終遠遠地避過目前以評等、分數、名家推薦為尚的葡萄酒主流,堅持著葡萄酒裡最值得珍視的應該是不同產區的個別地域條件、特色、以及人文歷史與釀造傳統。

也因此,反映在文字裡,林裕森以著說故事一樣的方式,娓娓述說著,布根地與波爾多的,土地的故事、人的故事、酒莊的故事,種葡萄採葡萄釀酒陳酒賣酒喝酒的故事……;讀來彷彿確確實實來到彼地兜了一圈,繼而從頭知曉了酒裡頭每一種香氣口感結構層次之所來由。

而我自己的感想是,較晚完成的《城堡裡的佳釀—波爾多葡萄酒》,則是尤其好看的一本。這個從來因著全球酒迷酒評家的高度聚焦,遂而摻雜了更多的人為因素、更多的潮流介入、更多的市場操作的產區,在素來傾向於認同傳統、自然多一點的林裕森眼中看來,特別在長時間一步步實地走訪抽絲剝繭之後,發而為文,說故事之外,自然還別有批判有觀照有感慨有省思有析論,一擊中的的準確針砭裡,也有清明持平的理解與期許

遂而,較之《酒瓶裡的風景》來,感覺上,作者似是因而更進一步地,就此走出原本第三人稱的報導形式,終於有了第一人稱主觀而輪廓清晰的發聲,鏗鏘有力個性鮮明,格外引人入勝。

所以,何妨偶而試著拋開汽車雜誌也似的指南書,偶而試著先不那麼急著背洋文背明牌記筆記,平心靜氣安步當車,聽聽葡萄酒說故事,說不定會發現,酒瓶裡,處處皆是好景致好風光呢!

公告欄
《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此部線上課程是我於創作之路上的嶄新嘗試,也是多年來在飲食裡生活裡長年涉獵體驗修習的最終集大成;更大有別於此刻市場主流的語言、商業、廚藝教學等明確實用性質,以生活美學為綱,並橫跨食、飲、居家等多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