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空間與設計之間 — 序《花樣二十七》 (2003.10.28)

人、空間與設計之間 — 序《花樣二十七》 (2003.10.28)

記得當年,初初離開校園,懷抱著一股,對於「生活」此事的無窮好奇與夢想,進入空間設計媒體工作。

當時相信的是,空間,是圍塑起生活的容器,是構成生活的、最基本的開始。相信透過空間的巧妙安排與鋪陳,可以某種程度地,達致生活內容與風貌的進境

那當口,算是台灣建築與設計界的某種轉型時刻吧!可以感覺到,整個周遭氛圍裡,一點惶然一點困惑,曖曖然前路難辨裡,卻反而透著些些許,積極的生猛的甚至莽撞的,急急向四方張望探究奔跑找答案的勃發意圖與冒險雄心。

遂而有著許多的拉鋸與擺盪:在裝潢與設計之間,在繁與簡之間,在加與減之間,在機能與美感之間,在業主的願望與設計者的意志之間,在生活的需求與設計可能性的探求之間,在外來的思潮與本地既習的形式之間……

而我總也記得,當初的我,是如何在這拉鋸這擺盪裡,一點一滴地嘗試構築起,自己的理解,與信念。

比方依然堅持相信人的本身、相信生活本身,相信唯有謙遜地跟隨機能、以機能與人與生活的需求為先,才是設計此事的最根本也是最終極依歸。

比方相信簡約,才是真正可長可大可遠可久的答案。「有形的動作越少,容納無形事物的空間也就越加寬廣。」——這麼多年了,我始終還是那麼地喜歡某位設計師曾經跟我說過的這句話。並且一年一年微笑發現,不管在任何領域裡,都一樣適用。

然後,許多年過去,人事世事更迭莫測,我也一步步離了這圈子,從空間,這個形於外的、圍塑起生活的容器的探究,轉而專注的是,徜徉於享樂於此中的門道。

遂而,從一定的距離之外往回看,我總不免覺得,一年一年過去,這裡,曾有的惶然莽撞拉鋸擺盪也許已成往昔,那答案似乎漸漸越來越清楚,也越來越一致。曾經著急著希望更多人都能夠認同、能夠相信並體現的,現在,彷彿已理所當然到不經挑戰不需懷疑不用解釋。

然後此刻,接到來自熊貓出版社的邀約,問我有沒有興趣讀一讀這本書,為這本書作序。

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最有意思的尤其在這形式:沒有命題、沒有預設,就只是這麼邀了27位設計師來,任他自自在在說出,此刻想說想表達的話。

於是,有的介紹自己、介紹自己的作品,有的是工作或生活的隨想,有的記述一段旅記,有的抒發了一些想法一些觀念一些思考,有的是對自己傾慕或興趣的事物或物象或物件的描繪與賞析……

於是,也就因了這極開放開闊的命題與形式,「現在的設計工作者們,都在想些什麼?」成為這本書裡,最直截最清晰,也最耐人咀嚼玩味的部分。

所以發現,原來,年月歲月變動更替,即使或者更篤定了熟練了習之為常了,然人與空間、人與設計,以至與生活、與這個世界之間的種種課題與思辨,其實仍舊不變。

而或許,這就是空間設計此事的迷人之處吧!


facebook PLURK twitter
<P>人、空間與設計之間— 序《花樣二十七》,Yilan文章</P>
公告欄
《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此部線上課程是我於創作之路上的嶄新嘗試,也是多年來在飲食裡生活裡長年涉獵體驗修習的最終集大成;更大有別於此刻市場主流的語言、商業、廚藝教學等明確實用性質,以生活美學為綱,並橫跨食、飲、居家等多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