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的土地風味(下)

《Yilan美食生活玩家》
麵包的土地風味(
 

撰文 :楊美娟

紮實有味的德國麵包

德國麵包的發展歷史已經超過800年,在德國,想要成為麵包師傅不是件容易的事,從學徒開始,到成為正式的麵包師傅,通常需要7-8年的時間。最後還需經過考試審核才能拿到證照。德國以麥子與各種穀類為主食,除了拿來釀製啤酒之外,也成了美味麵包的絕佳食材。

強調健康、低油、低糖,原料多為全麥或裸麥、個頭碩大、口感堅實、儲存時間較久的德國麵包,含有豐富的麥纖維與微量礦物質和多量維生素,對消化系統的幫助最大。但由於纖維量較高,在製作成型與發酵烘焙時均較一般麵包難度為高。

德國麵包約可分為:裸麥麵包、酸麵包與甜點麵包。裸麥麵包以裸麥粉、黑裸麥粉與其他穀類,延伸而成不同口感的各款麵包,知名度也最高。其次為非常具德國特色的酸麵包。有股淡淡的特殊酸味,越嚼越能發現酸香中帶甜味,也不油膩,滋味獨特。甜點麵包含有較多量的奶油、牛奶、蛋與糖,味道香甜、質地柔軟卻紮實。

其中,氣味與口感皆有明顯酸味的裸麥麵包最受德國人歡迎。裸麥富含纖維質,加上讓麵糰長時間發酵,酸味明顯,麵體結實,雖不像一般麵包白嫩細軟般討好,但對腸胃蠕動非常有幫助,這股結實口感與酸性最適合拿來搭配生蠔,可以降低腥味。

華麗多變的日式麵包

也許是以米為主食,亞洲人獨愛軟綿香Q的口感,特別是日本,小小的麵包裡,可以看出來日本擅長融合東西各方文化、含英咀華的民族性格。

多年來日本麵包融合了東西方口味,研製了結合歐洲麵包大量採用穀物和起司、以及當令水果的特色,最後加上亞洲人喜愛的鬆軟口感,另創麵包新派系。日式麵包的貢獻,在於開創了華麗造型、多種發酵方式的麵包體、以及運用當季水果等,深得東方人喜愛。

從廣為人知的紅豆麻糬麵包、北海道巨蛋牛奶麵包、以及鮪魚麵包等。在日本,麵包是另一種藝術的表現與呈現,麵包師傅也執著於從複雜的層次中還能品嚐到純真原味,近十年來在烘焙業中的貢獻不可小覷。

而最能代表日本的麵包,是西元1868年∼1912年間,出現一種貌似紡錘狀的麵包,類似當今炸彈麵包的形狀,這就是菠蘿麵包的雛形。推出後,造成日本消費者瘋狂搶購的熱潮,也因此許多業者也紛紛投入研發的行列,形狀也由長條紡錘狀演變成圓形,並在上面烙有格紋,因為像極了日出的模樣,又取名sunrise。1922年左右,商人引進了哈密瓜,由於外皮紋路近似,因此菠蘿麵包也有了別稱:melonpan,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口味獨特的台式麵包

沒有華麗的外型與製作過程,但台式麵包自有獨特的魅力所在。不管是最具本土口味的蔥花,還是香甜可口的克林姆,甚至最受孩子歡迎、個頭碩大、內餡香酥綿密奶酥的炸彈麵包,都堪稱是許多人童年最懷念的美食。

台式麵包起源於日治時代以後,當時台灣的糕餅業中有的店家接受了西洋文化,有的店家則繼續在傳統口味上堅持。但當時台灣仍以米食為主,對於麵包的發酵與烘焙技術較不重視。直到二次大戰後、韓戰爆發,美軍協防台灣之際,由於美軍不習慣食用本地的大饅頭,因此成立麵包烘焙人員技術訓練班,才使台灣的麵包工業逐漸受到重視,在民間紮根並興起。

傳統台式麵包最大的特色就是軟軟的口感,尤其剛出爐的麵包總讓人口水直流,顏色潔白、口感綿密,並較其他款式麵包的糖份高出許多。歐式麵包強調的是麥香與微酸的發酵滋味,台式麵包僅留下國人習慣的酵母甜。此外,台式麵包習慣用豬油製作,烤出來的麵包不僅油亮噴香,麵包表皮受熱的顏色因著高油高糖的關係,會出現引人食慾的油量棕色,讓人食指大動。

堪稱最具代表性、表面綠油油的蔥花麵包,具體而微地呈現出台灣人飲食習慣,也是台灣麵包師傅的獨創。蔥花與豬油曾是台灣人最重要的調味品,以豬油做麵包,是台式麵包最特出的地方,店家會在麵包底盤與剛出爐的麵包上抹豬油增加香氣。由於鐵盤上溫度相當高,不僅將蔥花炙得散發香氣,再配上由麵包體上滑下來的蛋汁,很快邊緣就會一圈黑,搭配蔥花的焦香味,便是噴香好吃的難忘滋味。



閱讀上期:麵包的土地風味(上)

原文出處:《Salute》雜誌 第7期


公告欄
【講座】11/6~11/27 台中 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閱讀,飲食的風土」

已成年年閱讀圈盛事的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今年來到第五屆,這回榮幸應邀加入其中,將自11/06起一連四週、每週三晚間,以現場與線上直播方式同步登場。題目呼應本屆主題「建構,迎向地方永續的無限可能」,以「閱讀,飲食的風土」為題開講……
 
《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此部線上課程是我於創作之路上的嶄新嘗試,也是多年來在飲食裡生活裡長年涉獵體驗修習的最終集大成;更大有別於此刻市場主流的語言、商業、廚藝教學等明確實用性質,以生活美學為綱,並橫跨食、飲、居家等多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