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lan新書《尋味•紅茶》推薦序—紅色美學讀本

午後炎炎,我走進中環的老店「蘭芳園」,照例要了杯熱鴛鴦,一份豬扒包。鴛鴦棕紅濃香,苦釅帶甘,液質柔厚如緞,一口熱汁下肚,頓時令我神清氣爽,氣力百倍。

鴛鴦就是奶茶加咖啡,據說是碼頭苦力發明的,他們揹米搬貨,鎮日汗流浹背,光喝茶不足以解渴補耗,於是加入咖啡沖煮,煲出這種烏濃醇厚的飲料,不但甘釅解渴,而且他們相信無黑不補,喝了還能滋養補身。本來是下里巴人的胡攙亂配,卻瞎打誤撞成了經典,鴛鴦從草根階層向上擴展,深入口味與人心,成為香港的特色土產。

怡蘭說得對,紅茶寬容廣闊,充滿餘地與空間。綠茶是茶中正統,歷史悠久格律嚴密,體系規章井然,紅茶卻不受羈絆,無欲則剛有容乃大,所以能生出鴛鴦這樣奇妙迷人的雜種。然而紅綠茶的不同,並不僅是色味與喝法,更在於歷史情境與文化脈絡。

就說鴛鴦吧,它用的錫蘭紅茶,沖煮與調味的手法,飲用的場合與方式,與大英帝國的殖民歷史,以及香港的轉運貿易皆有淵源;而茶餐廳的興起,蛋撻與三文治等西化茶點,更是文化的移植嫁接。下午茶風氣普及,港人叫「三點三 tea 一 tea 」(下午三點十五分去喝茶吃點心),不僅是可供喘息的生活空隙,也有調節壓力與補充生產力的功能,與城市的經濟型態密切相關。

而半島酒店的下午茶,和「蘭芳園」裡的鴛鴦豬扒包,情境與意義當然大不相同。東京喫茶店的大吉嶺,和德里街頭的 Masala 香料茶,也各有一套歷史沿革與指涉體系。如何沖泡?怎麼喝?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由下午茶延伸出的物質文明和社會關係,極其豐富多端

但坦白說,我的紅茶水平,僅介乎鴛鴦和伯爵之間,有時好奇想找書讀,但翻閱那些東洋味的手冊或事典,不是望而生畏,就是興味索然。然而讀了怡蘭這本書,卻有豁然開朗之感,對紅茶終於有了比較清晰的圖像。

怡蘭以清楚的架構,俐落的筆法,在繁富的紅茶世界中,梳理鉤沉出簡潔的綱領,用精確但又傳神的優美文字,娓娓描述紅茶的品類滋味,令人心領神會,色香宛在眼前鼻尖流轉。字裡行間飽含感情,毫無笨重的術語資料,讀來行雲流水,自然愉悅,只有充滿熱情的「重度紅茶上癮者」,才能有此手筆。

況且,怡蘭可不是一般的愛好者,在美食和茶酒的領域,她都有專精的研究和廣博的見識,是少見的全方位美食家。而對於傾情醉心的紅茶,她的鑽研功夫當然更深厚,視野與格局也更寬宏,這本書從紅茶的身世產地寫起,一路縱橫迤邐,近及壺器杯具,遠及世界各地的紅茶館,不但全面深入,而且泰半是親身經驗,長年實踐所累積的結晶。

這本書最可貴的地方,我以為,就是第一手的觀點。怡蘭兼具靈敏的眼舌和勤快的行腳,僕僕穿梭於各地,辨識檢閱茶韻,體驗各城市的茶風茶事,拓展了紅茶的視野疆界。而除了世界觀,她也反觀自照,認真追索台灣本土紅茶的發展。她的全方位還包括身體力行,推廣好茶設計茶具,闡發紅茶的美學意涵,把茶韻滲入生活和土地裡。

這本書不只是怡蘭的「紅學」秘笈,更是生活美學的讀本。


→相關商品:Yilan 新書《尋味.紅茶》& 茶具《讀飲》同步推出
→相關文章:新書自序—喜歡紅茶《尋味•紅茶》終於出書囉 !
→相關討論:Yilan 新書《尋味•紅茶》

公告欄
《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此部線上課程是我於創作之路上的嶄新嘗試,也是多年來在飲食裡生活裡長年涉獵體驗修習的最終集大成;更大有別於此刻市場主流的語言、商業、廚藝教學等明確實用性質,以生活美學為綱,並橫跨食、飲、居家等多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