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燒裡的京都意境(2000.04.18)



前幾天,一樣是幾個日本台轉來轉去尋找美食節目的當口,我再次見到了京都,到目前為止我最想念最依戀的城市之一。

主題說的是湯豆腐。令我永難忘懷的京都食物。

來不及辨認究竟是哪一家店,只看到,無比堅持的師傅嚴選了完全有機生產的黃豆,用黃豆同一個產地的上好冷泉浸泡過,仔仔細細用老石磨磨成漿、細棉布篩過後,加入家傳百年的鹽滷,純然手工無比用心地,作成了豆腐。

然後,白水湯鍋裡燙煮一下,僅僅簡單醬汁簡單蔥花蘿蔔泥一沾便入口。我還記得那滋味,清清爽爽明明淨淨,舌面上輕輕壓碎化開後,徐徐四方逸散的,是無比濃郁的豆香,令人心折。

一任簡淨空靈的外表下,其實涵藏著無比細膩精緻深刻的內在。一如我對京都的印象。

就像京都的園林,我總是忍不住對京都用以建構園林、尤其是寺廟園林的元素感到驚異與興趣。比方苔癬,位在京都西方的「苔寺」,據說以超過300種不同的苔類植物以為園林主題,一片蒼茫深幽,令人為之無言。比方以白沙與岩石為主體的枯山水,平沙上扒梳出一列列一圈圈的紋理,漠漠空寂,在月下閃爍生輝時,隱隱然發出一種既寧謐既壯闊的聲音。

就像京都的和果子,許多人大概都曾驚嘆於日本和果子的美麗,尤其從「電視冠軍」裡看來的,一一完全仿照著當季水果樣貌作出來,拿到路上找人辨認,竟無人能識真假。但此地作風可全然不是這樣,「意境」,是京都和果子的最高指導標準,技巧高妙的匠師們捕捉四時自然風物的樣態,經過咀嚼反芻,重新以抽象形貌呈現出來,一枚枚如畫,令人不忍入口。

據說,這種種安排,蘊含著「禪」的思考。然而,這樣多汲汲的經營、這樣多的刻意,我想,即便是禪,也是純然京都的禪吧!表象是禪、內在是藝。

就像京都的清水燒。

那一次,四月櫻花初開時節,早春裡仍然料峭的微雨午后,我們沿著從祇園到清水寺間的二年阪、三年阪石板階梯步道一路拾級而上;一邊兒用力呼吸感受著,這絕對京都的迷人古雅氛圍,一邊兒一家一家遊逛著兩側的店家。

最主要蒐尋目標當然是清水燒。說起來,日本九大名窯裡,比起我一樣十分心儀的,渾拙粗獷的信樂、藝術境界絕高的備前來,清水燒,京城古都風華的醞釀薰陶,遂而更多了幾分細緻優雅之氣。

不管是略寬大的茶碗、較修長的茶杯、還有平底裝蕎麥麵汁的小杯。我偏愛的是,淡泊耐看的顏色,樸實醇厚帶著一點點拙趣的形式,簡古沈靜若有若無彷似不經意的圖案,以及微微粗糙耐撫觸摩挲的質感。

所以買下了這幾只杯子,細細端詳,簡約樸拙恬淡澄靜的外表下,彷彿涵藏著至深刻至精微的內在,耐人尋味。

一如我對京都的印象。


 
公告欄
【講座】11/6~11/27 台中 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閱讀,飲食的風土」。早鳥票正式開賣!

已成年年閱讀圈盛事的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今年來到第五屆,這回榮幸應邀加入其中,將自11/06起一連四週、每週三晚間,以現場與線上直播方式同步登場。題目呼應本屆主題「建構,迎向地方永續的無限可能」,以「閱讀,飲食的風土」為題開講……
 
《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此部線上課程是我於創作之路上的嶄新嘗試,也是多年來在飲食裡生活裡長年涉獵體驗修習的最終集大成;更大有別於此刻市場主流的語言、商業、廚藝教學等明確實用性質,以生活美學為綱,並橫跨食、飲、居家等多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