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故事裡的暗影與光 — 近期幾本書之讀後記&推薦語

《巴黎之胃》•Émile François Zola•聯合文學

六月京都之旅的陪讀小說。雖覺作為隨行書來有些太沈鬱沈重,卻仍不禁深深入迷。

以巴黎市場與食材的豐盛富饒華美競豔為場景,但對照的,卻是遠比在這豐饒背後難以避免的腐臭陰濕汙穢明顯更龐然的,人與人性的複雜無常、自私愚昧懦弱卑瑣猜忌;非得費盡力氣細細找尋,才能覺察到涵藏此中、幾乎不成比例的幽幽微光。

讓人一面不斷被作者極力鋪陳刻劃、萬花筒般繽紛斑斕流轉的食之美景所魅惑,一面卻又不得不時時為如網般密密交織此中的暗影驚怖嘆息。

然同時玩味再三是,作者之筆一點不見批判,也非洞見人事的清冷或悲憫;即使略帶嘲諷、那意味也是淡的。反是一種熾熱的、近觀此中的凝視與理解,以及伴隨這理解而來的、似有若無的哀傷。

很意外地雖未撩撥食慾,卻無比勾動心弦、久久咀嚼回味的一部作品。

──稍稍可惜只有,如果文字校對上能再審慎仔細些,就更完美了……

《流》•東山彰良•圓神

驚心動魄的閱讀經驗。

驚心動魄緣由,不單單出乎從情節、場景到氛圍都無比玄奇玄幻、華麗詭譎的出神入化書寫;還因刻劃的是與我們所生所長所生活這片土地關連緊密的人與歷史與時代故事,於是,那些幾乎是赤裸裸血淋淋、悽厲直指無諱的殘酷荒謬污濁晦暗哀戚無奈……展讀間,不僅多了幾分近距離凝視、彷彿感同身受的震撼,對照台島之今日昔往種種,分外憂傷慨嘆。

尤其台籍旅日作者因出身背景緣故而更顯獨樹一幟的、似主觀似旁觀的微妙立場與角度,使全書瀰漫著一種彷彿熱烈卻又清冷的敘事調性,令人更加倍牽心入迷。

讀來很「痛」「快」的小說。不愧直木賞得獎傑作,果然實至名歸。

《在花床上午睡》•吉本芭娜娜•時報出版

寫作多年的作家,作品內容總不免漸漸形成固定的模式和風格;對讀者而言,有的難免不知不覺就厭膩了,有的卻反而一點一點摩挲出一種默契般的心緒,彷彿老友重聚敘舊,熟稔裡又多得些新信息新感情。

吉本芭娜娜無疑屬後者。這部新作,一貫傷逝與療癒主題,然或許因寫作當口也正遭逢失去,遂而這痛似是顯得更晦暗深沈;但過程中那近年越顯絮絮叨叨的反覆省視、思索與抒發,以及終於昂首邁步向前的姿態,卻也更清明澄澈而朗亮。

是她近年書寫裡,繼2007年《阿根廷婆婆》之後頗動我心的一本,反覆咀嚼,餘味無窮。

──唯一忍不住小小抱怨是:過往吉本老師的小說原是我的絕佳旅行讀物,但這幾年全改出精裝本,攜帶不易,再無法揹出門了,好生遺憾哪!

《建築母語》•漢寶德•天下文化

我很尊敬的建築師和學者的作品。鮮活而深刻呈現了從戰後到二十世紀末葉,前輩建築師在現代主義訓練、中國思維,以及實際上真正立足的,台灣在地風土和生活間的擺盪、拉鋸、反省。

雖覺這拉鋸和省思下所萌生的,對在地風土的張看和擷取,在龐大的中國鄉愁殘影籠罩下難免略顯侷限,難以涵蓋這片土地因特殊地域環境、歷史和多重文化的往復交流衝擊所薈萃雜揉而成的多樣性;卻確確實實反映了當時代的建築氛圍與覺醒,令人動容。

至今,真正屬於我們的建築「母語」、屬於我們的建築樣貌和風格究竟為何?似乎還仍混沌不清;但因了這許多長年來始終不停歇的探索和努力,相信終將一點一滴逐步成形。

《獨立日Ⅲ:日出之食》•陳宇慧•三聯書店

好生寫意的一本書。然在這寫意裡,卻又可以從中感受到一份篤定的堅持:對飲食與生活的堅持,對美味的品質的堅持。然後,在這堅持裡,點點滴滴琢磨積累出動人的甘味,怡然自得而樂。讀之會心微笑,同時垂涎。



 
→相關文章:
  2015,感動我的十本書
  滋味的足跡─ 近期幾本書之讀後記&推薦語
  在歷史與故事的長流上─近期幾本書之讀後記
  那些,從來不曾消逝的滋味 ─ 近期幾本書之推薦語
  那些,旅途與生活裡的幽光 ─ 近期幾本書之讀後記&推薦語
  生活的況味 ─ 近期幾本書之讀後記
  世界的模樣 ─ 近期幾本書之讀後記
  旅途裡,和小說相遇 ─ 近期幾本書之讀後記&推薦語
 
→相關商品:
  Yilan歷來著作
  PEKOE—飲食旅遊書區


 
 
<P>那些,故事裡的暗影與光─ 近期幾本書之讀後記&推薦語,閱讀,Yilan文章</P>
公告欄
《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此部線上課程是我於創作之路上的嶄新嘗試,也是多年來在飲食裡生活裡長年涉獵體驗修習的最終集大成;更大有別於此刻市場主流的語言、商業、廚藝教學等明確實用性質,以生活美學為綱,並橫跨食、飲、居家等多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