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實日常,馬克杯



坦白說,其實年少時,剛剛開始採買累積手邊器物之際,從不曾把馬克杯放在眼裡。

當時,正對西來東漸的紅茶風火烈烈燃起高昂興趣,說到杯具,眼中全只有寬口窄底有耳附碟、優雅精巧的紅茶杯,怎麼看馬克杯都覺老實呆笨,勉強備個一兩只應付日常偶爾隨手所需,談不上什麼講究與用心。

但慢慢地,情況一年年有了改變。

隨著涉獵了解與愛戀依賴日深,紅茶之於我,再不是嚮往好奇、渴望一窺堂奧的高深品味,而是一步步進入生活中,成為常日飲食的一部分,品飲與沖調方式也漸趨多樣多變化。

遂不再執著於正統杯碟,轉而追求不同茶飲與杯具間的適才適性搭配──於是發現,量體碩大敦厚沈實的馬克杯自有其長處與用場。

特別漸漸養成習慣,晨間時分,總以一杯奶茶──通常是鍋煮奶茶奶泡茶,有時則是拿鐵咖啡做為一日開啟。兼具填肚暖身、提神振氣功能的這一杯,比起其他時段的茶或咖啡飲來得濃厚量多,加了至少一半比例的牛奶,熱騰騰香馥馥溫熱溫厚,那些嫻雅纖巧的杯子們全搭不上壓不住盛不下,定得馬克杯才夠匹配夠份量……

於是,就這麼越看越用越覺順眼順手,成為日常不可缺的熱飲夥伴。早晨之外,夜裡一杯暖胃暖身的杏仁茶、麵茶、桔茶或金棗飲也都靠它。

心念上生活裡歡喜接納,卻免不了相對刁鑽挑剔起來:最傳統普遍常見的直筒公版形狀當然全看不上,也不愛已成馬克杯特色的繁複強烈顏色圖案;一如我之於器物的堅持,不單單要簡要雅,還希望擁有不同一般的個性韻致才好;尤其若能稍微跳脫常軌,更能為日日晨起睡前時分多添興味。

所以,多少年來,咱家的馬克杯總是添得特別慢,久久才得一次驚喜遇逢;但也因此,每一只都獨樹一幟,自成丰姿樣貌。

比方丹麥Royal Copenhagen的Ole馬克杯,沉甸甸厚重形體,龐然垂地下凹杯柄、足可整手掌穩穩握持,每次使用,都油然萌生一種安穩安頓感,好生舒坦。

十數年前購自紐約Moma現代博物館的卡其底黑條紋陶杯,有著介於手作品與設計品間的奇妙質地,表面紋案既樸素又強烈,百看不厭。

日本+d的TAG CUP,簡簡單單形制,卻因一只塑料隔熱套而倍顯別致。建築師柳原照弘設計的1616 arita japan有田燒馬克杯無疑是其中最低調的一只,但光就是杯緣微妙的一圈外翻加上略顯粗糙的杯面,就讓人再三玩味。

十數年前開始斬頭露角,並在近年蔚成流行的雙層玻璃杯,則是我的馬克杯中的異類。照理玻璃材料之清透清薄一點搆不上我對馬克杯的素來標準,卻因雙層處理,隔熱與質感需求全兼顧了;還可透過透明杯壁,邊啜飲邊觀賞拿鐵咖啡和奶泡茶的美麗泡沫與深深淺淺層次一路變化,別是另番無窮趣味。




 
公告欄
《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此部線上課程是我於創作之路上的嶄新嘗試,也是多年來在飲食裡生活裡長年涉獵體驗修習的最終集大成;更大有別於此刻市場主流的語言、商業、廚藝教學等明確實用性質,以生活美學為綱,並橫跨食、飲、居家等多重領域……